春節給長輩拜年磕幾個頭
中國有著非常多的傳統節日,而且有一些傳統節日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春節,那么為了方便大家,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春節給長輩拜年磕幾個頭,歡迎閱讀!
春節給長輩拜年磕幾個頭
1、一般是給自家人磕三個頭給別人家拜年的時候就磕一個。
2、一般給長輩磕頭,最好是爺爺奶奶輩的,且不能多磕,會折壽。磕頭是手掌觸地,不需要正反,頭必須磕到地才能表示尊敬。一般給神佛磕頭時,手是需要正反一下的,表示清白。
3、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__磕頭了。”并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后,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
過年為什么要磕頭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在過去,磕頭方位要正確,后背要沖著門,正面對著中堂、牌位、或八仙桌。長輩要坐在兩邊,無論人在哪里方位一定要正確,磕頭不能對著人磕。
現如今,規矩已經沒有那么講究了,磕頭大多是走個過場。磕完就走,很多老人也阻止孩子磕頭,說人到了就是頭,但年畢竟是要拜的,老祖宗的東西還是要繼續傳承下去,這既是一份孝心,也是一種流淌的文化。
春節磕頭是一種舊時禮節,是過年拜年的一種形式。主要是小輩對長輩進行,小輩需要跪在地上兩手扶地,頭挨地。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青年及成年人要幾人一組去鄰居和親戚家中磕頭。這段時間,家中正屋掛著家譜牌位的畫卷,門前擺放供人磕頭的席子。客人來時,首先站在祖譜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頭三次。然后給年長并且輩分大的人磕頭三次。如果有兒童參與,并且與被磕頭的人有非常親密的親戚關系的話,就要給兒童壓歲錢。磕頭大體分兩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時候,主要去鄰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后的幾天,拜訪其他親戚時進行。
怎么給別人拜年
首先,去給別人拜年時要知道怎樣稱呼對方,像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對親戚間的稱呼了解得不太全面,所以去拜年時應該先弄清楚你們之間的關系,如果去給別人拜年喊錯了稱呼那就尷尬了。
如果你不太了解你的七大姑八大姨稱呼那么可以看看下面的介紹: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他的弟弟叫叔叔,同理,叔叔伯伯的妻子就該叫嬸嬸和伯母。
媽媽的哥哥姐姐叫舅舅和姨母,他們的妻子/丈夫叫舅媽和姨夫。
兄弟的兒子叫侄子,姐妹的孩子叫外甥。
還有一個堂表兄弟,爸爸那邊的統稱為堂兄,媽媽這邊的都是表兄。
在去拜訪他們的時候應該要去超市買一些禮品,可以買一些家里常用的油之類的,如果家里有小孩就買個大禮包,買一箱牛奶,如果有老人就買一些補品。
去別人家拜年應該要準備幾個紅包放在包里給別人家里的小孩子,之所以要多準備幾個是因為以防萬一他們家有其他的小孩。
在給人家拜年時應該多說一些祝福語,因為正直新年,說一些喜慶話人家聽著也舒服。
比如說很普通的“新年快樂”也是一個很好的祝福。
去別人家里拜年最好不要太隨便,不要在別人家看到東西就一直坐在那里吃,而忽略了和別人的交流。去別人家里拜年最好是多和他們說說話交流一下感情,就算沒有什么好說也要多找點話。
古代人怎么拜年
在古代,拜年可是個腦力活+體力活。
腦力活:施展渾身解數寫賀卡
“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宋朝出現了一種比較有意思的拜年方式——送賀卡。因為好些士大夫文官里,春節社會活動太多,拜年也就顧不上,便委派家人手持自己的“名刺”(名片)前往拜賀。好些高官家門口,每逢過年都在門口掛紅紙袋,上面有兩字“接福”,用以接受賀卡。
但別看方式很快捷,這“名剌”卻十分講究:都是兩寸寬三寸長的梅花紙裁成,上面寫上名字與賀詞,而最講究的卻是賀詞,必須得是自己原創的好詞,而且每一封“名剌”,講究的就是一家一個樣,絕不重樣!其燒腦程度可想而知!
比如北宋文武雙全的名將苗授,這位北宋大詞人兼吊打西夏的鐵漢,有年回京城過春節,寫了幾天“名剌”,就累得頭暈腦脹,竟深深懷念起前線:制定戰略計劃,都沒寫這個燒腦!
體力活:隨時隨地叩頭拜年
明朝的北方,早晨起來,全家人要先拜祭天地祖先,然后敬奉家里老人吃扁食,也就是餃子。接著,大明朝特色的拜年風俗開始了,那真的是“拜”年,只要出去拜年,路上碰到親友,不分時間地點場合,立刻就要當場叩頭,以至于明朝南方官員提到,北京的春節是什么樣的?走在大街上,大年初一,滿眼都是叩頭的!
南方呢?當然也拜,主要都是家里拜,大年初一的時候,整個大家族全家立在宗堂,輩分小的年幼的,要給尊長行叩拜禮,名曰“賀節”,家里拜完了,才允許出去拜年訪友,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不管是當街拜,還是在家輪流拜,只要親戚多輩分小,可以想象是多艱苦的體能考驗。
“拜年”的由來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兒孫晚輩給長輩親人拜年,要行拜年禮。傳統的拜年禮是向長輩親人三叩首,現在大多已改為三鞠躬。一邊行禮,一邊祝愿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輩端坐,接受兒孫們的拜年以后,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兒孫晚輩,這就是“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其他親戚之間則互相拜年,陸陸續續,可以持續很多天。朋友之間見面,則互道“恭喜發財”或“新年好”,以示慶賀。
拜年活動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孝敬孝順,長輩對兒孫的慈愛關懷;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也極大的促進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拜年活動。宋代詩人戴復古《歲旦族黨會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門喬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將消歇,風光又一新。”把當時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動寫得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