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演變歷程
農歷正月十五,迎來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元宵節的演變歷程,歡迎閱讀!
元宵節的演變
唐朝
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節賞燈十分興盛,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皇帝還命人做了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朝
宋朝元宵除了“婦女出游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5天,燈的樣式繁復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元朝
到了元朝,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
明朝的燈節持續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10天,以顯示歌舞升平。
清朝
進入清朝,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民間的燈會仍然壯觀。雖然燈會只有3天,但也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節的習俗
1、吃湯圓、元宵
俗話說南湯圓,北元宵。南方人過元宵節是要吃湯圓的,湯圓是像餃子一樣放進餡包出來的。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是北方吃的。它是先將餡切成塊,沾上水,放入裝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滾出來的。不管南北,都寓意著團團圓圓。
2、打油茶
正月十五打油茶,主要流行于廣西、貴州、湖南等地的侗族和瑤族,也叫“吃豆茶”,這天是元宵佳節,他們都會用油茶款待客人。
3、元宵茶
在我國陜西、福建一部分地區流行在元宵節這一天喝元宵茶的習俗。這里的“茶”,可是在熱湯面中放入各種蔬菜、水果、瘦肉、蝦肉、鮮魚等,還要再加胡椒、茴香等調味料等煮成“粥”。
4、生菜
元宵節,廣東人流行“偷”生菜,然后,將偷來的生菜與糕餅拌在一起煮了吃,“生菜”和“生財”同音,很吉祥。
5、油茶面
油茶面這可是在陜西非常有名的小吃,更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必備傳統食物。做法也簡單,先將面粉炒熟,加入牛油,再放入各種配料做熬成糊狀就可以了。
6、棗糕
在河南一些地區,元宵節人們愛吃棗糕,是用紅棗、蜂蜜、紅糖和面粉混合一起制作的,很受歡迎,而且寓意也好。
8、面條
元宵節吃元宵,在河北的一些地區這天還要吃面條,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間習俗。吃面條代表著新的一年里,好運福延綿不絕。
元宵節的意義
元宵節的意義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農歷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小正月,或元宵節)是春節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里有很多地方可以組織人們最熟悉的元宵節和元宵節。
節日期間吃餃子的習俗是在宋代左右形成的。據記載,唐代元宵節吃了“繭”和“圓角”。在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是唐元的前身。宋代周必達寫的詩《沸騰的浮子》中有“星燦烏云,珠蕩在渾水中”。
元宵節期間吃元宵的民間習俗。元宵節由糯米制成,可以是固態的也可以是餡的。塞滿豆沙,糖,山楂,各種水果原料等。食用時可以煮,炸,蒸或炸。最初,人們將這種食物稱為“福圓子”,后來又被稱為“唐端”或“唐圓”,甚至到明代,“元宵節”的名稱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特殊湯圓的名稱類似于“團圓”一詞,意思是團圓,象征著整個家庭的團圓以及和諧與幸福。人們也想念失散的親人,并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美好的祝愿。
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
宵節的由來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的震怒,就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 ,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 ,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有這個消息 ,有如頭上想了一個焦雷 。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好久才有一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 每戶人家都在家里掛起紅燈籠、 點爆竹、放煙火。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 ,天兵往下一看 ,發覺人間一片紅光, 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 ,就稟告天地不用下凡放火了 。
元宵節習俗1.吃元宵 元宵節的主要吃食是元宵。元宵也叫“湯圓”。據說元宵象征闔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闔家幸福,萬事如意。
2.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肴。
3.看花燈、猜謎語 元宵節點燈的活動起源于漢代,漢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敬佛的做法。漢文帝就規定,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全國上下都點燈敬佛,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元宵節觀燈的習俗。 元宵放燈時,人們將寫有謎語的彩條系在花燈上,看到的人皆可參與猜迷。
4.舞獅子又稱“太平樂”,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子來助興。
5.踩高蹺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技藝表演。到了元宵節這天會在街上游走表演。
為何要吃元宵和湯圓
那么,元宵節為什么要吃“元宵”呢?趙之珩進一步介紹說,根據史書記載,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于唐五代,那時稱這種食品叫“面繭”或“圓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夾糖餡,與今天的元宵相似,后來因為是在元宵節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元宵節吃的這種特定食品,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也稱“湯團”或“圓子”“團子”,包括知行攝旅行在內的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因為它開鍋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其實,不論是元宵還是湯圓,這些名字與“團圓”音近,取團圓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