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那么為了方便大家更加了解,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歡迎閱讀!
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是吉祥如意、闔家團圓,還有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對家鄉故土的思念。
1、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2、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御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后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制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脾胃虛寒者。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元宵節又稱為什么節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燈節、元夕。
元宵節是在農歷正月十五日,古代把這一天叫“上元節”,“宵”是夜晚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元宵節”。元宵節是農歷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慣。民間俗語說:“三十兒的火,十五的燈”“正月十五鬧元宵”因此,元宵節又叫“燈節”。
元宵節的來歷及意義簡介
據資料記載以及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往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在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的意義
與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后的高潮,這天之后人們也將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
元宵節的習俗
1. 吃元宵
元宵,又稱湯圓,是中國古老的一個傳統節日習俗,意喻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多在元宵節吃,也有當點心吃,一般有多種餡料,其中黑芝麻餡的最為常見。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2.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每逢正月十五,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3. 踩高蹺
踩高蹺,又稱為“扎高腳”,是民間盛行的一種技藝表演,屬于我國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出現了。漢代以后,元宵節被列為重大節日,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為了元宵節的盛大慶典,踩高蹺不斷發展成為慶祝元宵節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