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為什么要吃餃子
冬至是冬季的節氣之一,它預示了接下來的氣候特征。根據氣象研究,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最后一天,此后我們的白晝會越來越長,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冬至節氣為什么要吃餃子,歡迎閱讀!
冬至節氣為什么要吃餃子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北方一直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但吃水餃最為常見。北方說到冬至首先想到的就是餃子了吧,冬至吃餃子已經成為一種傳統,想想在寒風凜冽的冬日,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也是極好的。
每至冬至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的。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冬至吃餃子餃子可以是豬肉或牛肉、羊肉配上韭菜或茴香、大蔥、西葫等作餡。冬至吃餃子,是紀念醫德高尚的“醫圣”張仲景。當然,在北方冬至吃餃子,不僅是一種紀念,也是一種冬日進補的養生食俗。
冬至的傳統習俗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冬至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于立春歲節。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節,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先秦時期,南北各地風俗文化各異,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節日有歷史,乏記載。很多古已有之的節俗活動在著作上鮮有記載。
據現存著作記述,周人(陜西一帶)以冬十一月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為歲首。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歲首與現行“二十四節氣”的冬至日期在同陰歷十一月,因此有說從周時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動。
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边€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大如年?!?《清嘉錄》)。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
冬至吃什么食物
1、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薄?/p>
很多人說冬至北方要吃餃子,其實不是這樣的,南方地區也是可以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慶祝的,全國各地都是可以吃餃子的哦!因為餃子是節日“百搭”款食物,無論什么節日好像都可以吃餃子來慶祝,建議和家人一起動手包餃子,安全營養。許多人調餃子餡時,覺得只放肉香味不夠,還要加好多油??谖兑v究,健康也要注意,所以應該點到為止。
2、湯圓
“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很多人以為湯圓是元宵節才吃的食物,其實不是這樣的哦!在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也是可以吃團圓度過的,因為冬至一直都是家人團圓節,在冬至這一天一家人一起吃湯圓,預示著闔家幸福,團團圓圓!
3、餛飩
冬至吃餛飩,夏至吃面條,這是民間根據時令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相傳,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紀念大美女西施。還有一說,漢朝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4、羊肉牛肉
冬天有兩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為立冬,一為冬至。羊肉中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鈣、鐵、磷等營養成分,有著益腎養肝、御寒祛濕的功效。
5、赤豆粥
粥為我國傳統飲食方法之一,我國民間素有冬至吃赤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的習俗。在天寒地凍的嚴冬,一碗暖徹全身的熱粥,既可祛寒,又給營養,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入藥食物,還有療疾之效,可謂好處多多。
老話講“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币馑际钦f,冬至這一天,如果一家人團聚著吃赤小豆煮的粥,能夠避免這一年的瘟疫。通常來說,大米與赤小豆煮粥的比例為3:1。老少咸宜!
6、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7、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糍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冬至有什么風俗習慣
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國許多節日里常有的習俗活動,冬至也是其中之一。《中華全國風俗志》里,就有“冬至節,祭掃墳墓,亦名“鬼節””之說。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里,祖先的靈魂對于家族的意義,與天地諸神對于國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論,不可馬虎,不可怠慢。祭祀或者是在家廟,或者是在墳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東西,盡可能地供奉給祖先。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就進入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每九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嗎,數到81天時,便是“九盡桃花開”。
老北京自清代起,就有吃“九九火鍋”、“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飲食習俗,在九九當中要吃十次火鍋,十次火鍋還有十種不同的內容,但都一次火鍋,一般都是涮羊肉,這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很盛行。
冬天御寒的食物
1、芋頭
芋頭性平,味甘、辛,入腸、胃經,具有益胃生津、寬腸通便、化痰散結、補中益氣等多種功效,非常適宜用來補虛。
2、紅薯
中老年人脾胃虛弱,要多喝點紅薯粥,因為它易于消化,保護胃腸,還能促進胃腸運動,使排便更加輕松,還能擺脫便秘的困擾。
3、羊肉
羊肉味甘而不膩,入脾、胃、腎、心經,性溫而不燥,冬季食用既能抵御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尤其是對體虛怕冷的人群來說,吃羊肉可以去濕氣、避寒冷、暖心胃、補元陽,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抗病能力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