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輒數萬元,兒童感統訓練是“智商稅”嗎?課程漫長未見效果
700元一節的感統訓練課程,為了防止3歲的孩子左顧右盼,培訓老師給指令時扳住其肩膀,要求必須眼睛對視;上了4節課程后,只要站在教室門前,孩子就會大哭甚至嘶吼……這是浙江杭州的林月(化名)一家的感統訓練經歷,最終只得選擇退課。
一年后,當初那個被培訓老師判定為“感統失調”,并斷定“如果不立即上訓練課程,以后連10分鐘都坐不住,好好上學更是不可能”的孩子,慢慢也坐得住了,“一拼積木一小時不挪窩,上畫畫課90分鐘也很專注”。
林月家的遭遇并非個案。
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關注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感統訓練行業隨之興起。很多兒童培訓機構、早教機構也都推出了針對性的改善課程,孩子因粗心、專注力不足等都被培訓機構打上了“感統失調”的標簽,一些家長為此不惜花費數萬元甚至更多費用讓孩子去上訓練課。
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未成年人感統訓練行業存在諸多亂象:一方面,一些兒童培訓機構、早教機構打著感統失調的旗號給家長制造焦慮;另一方面,感統訓練質量良莠不齊,定價隨意、收費較高。此外,感統訓練行業的入行門檻低,所謂的感統訓練師存在服務不專業、缺乏從業資質等情況。
大肆渲染感統失調
實為兜售訓練課程
“視覺失調、聽覺失調、觸覺失調、前庭覺失調、本體覺失調,快來看看這五類是不是有你家孩子?感統失調要警惕,莫錯過最佳治療期!”記者在網上以“感統訓練”為關鍵詞進行搜索,類似宣傳隨處可見。
據了解,感統即感覺統合,指的是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組織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作出反應。感統失調是感覺統合失調的簡稱,即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情況,也稱為學習能力障礙,多發于成長過程中的嬰幼兒身上。
記者加入了多個與感統訓練相關的交流群,通過連日觀察發現,這些感統訓練交流群大多是兒童培訓機構或感統訓練師建立,目的為宣傳其感統訓練課程。
在一個200多人的“感統訓練學習交流群”中,群主“感統訓練魏老師”每天都會發布自己錄制的居家感統訓練視頻,同時也會解答家長疑惑。
“幼兒園5歲的孩子,上課發呆走神,讀題漏字或加字,可以練嗎?”群友小吉媽媽問道。群主魏老師隨即回復:“可以練習,要盡早干預。”
見小吉媽媽未回復,魏老師又開始“科普”:“0歲至3歲是感統干預的黃金期,3歲至6歲是改善期,6歲至12歲是鞏固期。希望家長們多關注孩子的情況,早發現早治療,不要錯過治療關鍵期!”
記者注意到,在群里,家長描述孩子的情況各異,有些描述的也比較籠統,但這些所謂的感統訓練師群主,皆會將原因歸結為孩子存在感統失調問題,勸家長盡早對孩子進行感統訓練。
林月說,當初她就是因為孩子早教課坐不住,滿場亂跑,再加上早教課顧問說孩子感統有問題、推薦上所在機構的感統訓練課,才開啟感統訓練之路。
為此,林月一口氣交費兩萬多元,“一節課平均200多元,剛開始上大課,課堂項目有拋接皮球、滾瑜伽球、走平衡木、吊在秋千上轉圈等”。
但是,孩子的情況沒有得到改善——在培訓老師給指令時左顧右盼,排隊等待時又開始亂跑。上了3次課后,培訓老師再次找到林月,稱“孩子情況非常嚴重,建議上一對一課程,價格也是飆升,算下來一節課要700元”。
記者注意到,除了兜售線下感統訓練課程外,還有一些群主、博主在叫賣線上課程:“不需要數萬元的線下訓練費,只需要3天就能搞懂感統失調,在家也能幫助孩子找到終極訓練秘訣!”還有博主稱,家長可以選擇學習課程、居家訓練,即家長通過培訓成為家庭感統訓練指導師,再購買一些教具在家給孩子做訓練,此類培訓費用就會大大下降。
課程漫長收費昂貴
耗費精力未見效果
記者咨詢多家相關培訓機構發現,感統訓練課程往往耗時長、費用昂貴,給家庭造成不小的負擔。感統訓練包括觸覺訓練、前庭平衡訓練、運動感覺訓練等5個項目,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某種訓練方式,采取一系列小游戲的形式,對孩子進行感統失調干預。
根據授課形式不同、教學地點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等,收費差異較大。如線下收費高于線上收費,一對一感統訓練和一對多有不同的收費標準;一線城市的收費普遍高于二、三線城市;容納兒童各項能力的全納訓練比單項訓練的收費高不少。綜合來看,感統訓練的費用大多在每小時100元至400元之間。
記者以家長身份走訪、咨詢時,北京一家兒童培訓機構的王老師介紹說:其機構有一套完整的測試評分標準,來確定孩子是否存在感統失調,以及失調程度。失調程度分重度、中度、輕度。根據程度不同安排針對性訓練,時間在1至3年,費用在1萬元至8萬元不等。
王老師說,輕度失調的訓練頻率在一周兩次左右,一年的費用在1萬元至2萬元之間,訓練時長1年左右即可。中度失調則需要評估孩子的具體情況確定訓練方案,訓練頻率大多是一周2次至4次,綜合各項差異,一年的費用在3萬元至5萬元之間。重度失調則需要先用3個月至6個月調整為中度失調狀況,再花費1年左右時間從中度失調訓練到輕度失調,接著從輕度失調訓練到正常狀態。
記者隨機采訪了15個參加過感統訓練的家庭,上課花費都超萬元,折合下來最便宜的單課費用為150元,最貴的要七八百元。在這15個家庭中,大多因為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聽指令,有的只是膽小怕生,便被培訓機構貼上了“感統失調”的標簽,推薦上了相關訓練課程。
但受訪者普遍反映:花費這么多的精力和費用,沒見什么效果,簡直就是交了“智商稅”。
北京男孩小亞在4歲時因幼兒園老師說可能存在感統失調,被家長帶到了某感統訓練機構。“往多了報,囤得越多,客單價越低。培訓老師說,一節課300多元,一周最少4節,隨著年齡增大每周要6節。”就這樣,小亞媽媽曾一次性支付了100節課將近4萬元,近兩年訓練費用支出累計達11萬元。
“剛開始半年有效果,于是堅持了將近兩年,總希望有所突破。但是要上小學了,發現孩子的有些行為越來越差。最后去醫院進行多方診斷,發現是慢性食物過敏導致的發育遲緩。”小亞媽媽回憶道,在停掉了感統訓練課程之后,小亞經過專業醫院治療以及有效的戶外親子活動等,所謂的感統失調癥狀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