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教育平衡發展達到新水平:學校整合優勢資源互補
走進湖北荊州市荊州區城郊的梅園中學,記者眼前一亮:一棟棟教學樓煥然一新,隨處可見的“梅文化”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教室里傳來朗朗讀書聲。這是之前那個每年招生不到30人的梅園中學嗎?校長楊維平說:“學校整合后,區政府加大了投入,交流進來了優秀教師,僅兩年時間,學校口碑回暖,學區學生回流。”
梅園中學的變化是以強帶弱、優質資源整合的典型,類似情況在荊州區不斷涌現。近年來,為推進城市核心區建設,荊州區把教育優先發展放在首位,加強教育綜合改革和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學校布局更加合理,優質學校大幅增加,區域教育的公平、優質、均衡發展達到了新水平。
之前,荊州古城區的優質學校班額過大,而薄弱學校則生源不足,學校布局與學生分布出現嚴重錯位,成為阻礙荊州區教育均衡發展的“堵點”。
如何打通“堵點”,破解困局?荊州區委書記周昌俊說:“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必須統籌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城市擴展到哪兒,學校布局就到哪兒,優質學校緊缺,我們就要建設更多優質學校。”
荊州市教體局局長文藝參與規劃與研究后,市區部門進行協調,確定了“高中整體外遷”和“義務教育學段強并弱、優聯薄,向城外轉移,向農村輻射”實施方案。“十三五”期間,荊州區同步規劃建設一批高標準城鄉學校。2017年,在荊北新區建成荊州市楚都中學,在太湖農高區建成華中師范大學附屬荊州高新區學校;未來3年,將投入9.5億元用于遷建江陵中學、實驗小學等8所學校。
荊州區打破行政區劃,合并重組強弱校,用服務區同質化學校實質性合并、服務區狹小的相鄰學校聯合辦學的思路,整合和提升一批學校。2016年,北門中學初中部并入梅園中學、北門中學高中部與西門中學、萬城小學等8所學校合并。通過兼并重組,激活教育這一池春水。
長期以來,荊州區教師總量過剩,但結構不優。教師職務終身制、師資隊伍活力不足,成為制約荊州區教育均衡發展的最大痛點。
為創新教師隊伍管理辦法,荊州區探索出“統籌配置、區管校聘、動態核編、競聘上崗、有序調劑、規范進出”的路子,打通教師流動渠道,強化教師“系統人”觀念,弱化“單位人”屬性。
“區管校聘改革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激發了師資隊伍活力,學校里爭待遇的人少了,爭干事的人多了,打算混崗的人徹底斷了念頭。”荊州區教育局局長張從寶說。
財政對教育的投入一直緊張怎么辦?開源節流,優先保障。荊州區區長夏光宏反復說,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辦好、辦強教育”。改革不是財政甩包袱、減負擔,而是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保障,要善于做加法。
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16年,荊州區教育經費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例每年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從2016年的5.3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6.3億元。2015年7月起,高中學校教師績效工資按區公務員標準予以保障。2017年,全區教師人均發放獎勵性補貼達2.38萬元。同時,落實績效工資向農村和薄弱學校教師傾斜政策。
“我一年的工資收入高于公務員水平,還有醫保、住房公積金,現在當教師可好啦!”在談到待遇時,荊州區北門中學政治教師袁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