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生走進國外大學宣講十九大精神訴說中國發展
你能想象,一群中國大學生走進國外大學,用英文宣講中共十九大精神,會產生怎樣的“沖擊波”嗎?
清華學生在巴西圣保羅大學與學生交流。清華大學供圖
“中國為什么能?”2月2日,印度,孟買大學。剛剛聽完來自中國的博士生何文天用英文講解的“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創新成就與經驗”,孟買大學本科生笑麗力就尖銳發問:“你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和西方社會制度有什么區別?是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有更強的執行力?”
“我想她是把中國創新成績的取得歸因于制度的差異。”事后,何文天反復思考這個問題的邏輯。但在現場,他旋即給出了答案:“制度的區別并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重要的是中國的持續高速發展證明,世界并不只有一種成功的制度和模式,而我的目的就是想向世界介紹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笑麗力連連點頭:“雖然印度的創新發展也很迅猛,但能從你這里直接獲取中國創新的信息加以借鑒。”
這個寒假,由22名清華研究生、2名帶隊老師組成的社會實踐支隊以“走在新時代,話出中國夢”為主題,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開展社會實踐與開展十九大精神宣講緊密結合。
在印度講述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巴西談中國的反腐成就,在泰國介紹“十三五”規劃和中國道路,這群90后說,他們要用英文告訴世界:“中國為什么能。”
講道理,“中國發展經得起考驗”
孟買大學的報告廳里,面對充滿渴望的印度同學,何文天的宣講充滿了挑戰。
怎樣呈現一個真實、與時俱進的中國?何文天從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引出創新的重要性,案例中不乏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提出創新型國家戰略已經超過十年,十九大報告中‘創新’一詞出現了59次,其中還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宣講前,何文天已將十九大報告熟記于心,幾萬字的報告和多年的學術積累是他在講臺上從容應對的底氣。
打破了語言障礙,翔實的講述引發了印度師生對中國問題的強烈興趣。除了笑麗力的提問外,有一位印度男同學對中國努力改善環境質量方面的舉措存在疑問,與何文天同行的支隊成員、環境學院博士生劉彥廷索性直接走上講臺,結合自己的研究與印度青年展開更為專業的探討。
從政治制度到如何吸引國際創新人才,從環保領域創新到中印兩國之間的合作,問題一個接一個,何文天用“Itisanothertoughquestion。(這是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做著問題間的承接,把現場氣氛帶入高潮。
原定的宣講時間早已超時。酣暢淋漓的交流后,何文天被印度同學團團圍住,一個靦腆的印度大四男生問他:“如果我想去中國做創新實踐,你們會歡迎我嗎?”“當然!”
南半球,熱情的巴西大地,“中國”“十九大精神”同樣激蕩出悅耳的音符。
1月31日,巴西,圣保羅大學。面對30多位研究社會學、經濟學的師生,清華博士生李論用流利的英文講述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懲治腐敗方面的案例及研究成果。作為研究廉政方向的博士生,這是他在巴西進行的第二場宣講。
“我覺得中國的反腐敗經驗對巴西非常有價值,你們將腐敗官員比喻為老虎、蒼蠅,這一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現場的一位巴西學生說。
“我們不能指望一場宣講就能讓別國青年徹底了解中國、認識中國,但看到大家聽了我的回答后頻頻點頭,我覺得沒給祖國丟臉。”何文天告訴記者,無論面對什么膚色的聽眾,只要真正擺事實、講道理,就能讓中國速度和中國理念走進他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