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類APP暗藏“葷段子”涉強制消費專家:應執法檢查
◆2016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9001.4萬人,未來幾年還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中小學生占據了“半壁江山”。
◆一些學習類APP有強制消費、誘導消費的嫌疑。
◆一些APP提供的答案不完整,還有錯誤。
◆一些面向中小學生的APP暗藏“葷段子”,甚至還爆出后臺教學生寫“小黃文”解壓等亂象。
◆盡管多家APP都對這些行為有禁止規定,但多位受訪家長都認為,看似嚴格的規定,實際上作用并不大。
“在線學習”不能成為法外之地
為了提高兒子的單詞量,最近一段時間,武漢市民周女士讓讀七年級的兒子在“百詞斬”APP上記單詞,然后曬到朋友圈打卡。在周女士看來,這個APP為每一個單詞提供了趣味的配圖和例句,讓記單詞不再枯燥而是成為一種樂趣。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線學習類APP越來越紅火,從在線輔導到在線寫作業,可謂“應有盡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享受到這些軟件提供的便利。然而,這些學習類APP也引發了新的煩惱:有的APP暗藏不良內容,有的APP變成了學生“交友”聚集區,還有的有強制消費、誘導消費的嫌疑……
學習類軟件成許多學生“必備”
近幾年,“人手一機”成為常態,各類學習類APP噴涌而出?!对诰€教育行業市場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9001.4萬人,未來幾年還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9年預計將達到1.6億人。其中,中小學生占據了“半壁江山”。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以“學習類APP”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安卓、蘋果系統立即能彈出不下100個推薦,覆蓋語數外各科目,功能側重不盡相同。如“小學生學習APP排行榜”“中學生必備十大學習APP”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學習類APP,幾乎可以滿足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
記者采訪武漢、廣州、沈陽等地的部分中小學發現,許多家長和學生都表示,自己和孩子有使用學習軟件的習慣。一些家長和孩子說,相比傳統教育,這些學習類APP具有便利性、能夠彌補教育資源短缺的優勢。
北京市民劉女士的孩子今年剛上一年級,她已經使用了“一起作業”“同步學”“京版云”等多個APP。她告訴記者,這些APP有的是老師要求下載使用的,有的是家長之間相互交流分享的。
劉女士說,這些APP以作業為紐帶,有效地串聯起了老師、學生和家長三方,促進了師生、家校、親子間的互動。在APP提供的平臺上,老師可以一鍵布置作業、高效批改作業,隨時查看學情分析;家長也可以及時查看孩子的作業報告,獲得個性化的指導。“一些APP題庫量大,電腦程序自動批改作業的過程有點像游戲攻關,如果孩子獲得的分數高,就有獎勵,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武漢市民成女士說,有一次孩子的語文閱讀作業,要求根據一段百來字的文章,提煉兩個或以上的成語,他們夫婦想了兩三個小時都沒有想出來,只好下載一個搜題軟件,很快就找到了同樣的題目和答案。
采訪中,絕大多數家長并不清楚這些APP的詳細功能。“孩子說,有的軟件可以在線問題答疑,有的軟件是背單詞的。”許多家長表示,有在線平臺幫助孩子學習是好事,但是并不知曉這些APP是否有娛樂和社交功能。
武漢市民王先生認真研究了這類APP,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有的在線學習APP在上線之初界面干凈簡潔,功能也比較單一,以學習為主,可是這兩年,隨著APP不斷更新,功能也越來越多。王先生說,有幾個學習類APP,這幾年來陸續加入了類似通訊工具的加好友、加圈子、發動態和娛樂、動漫、雞湯文等內容,甚至還有購物專區,這些原本以學習和教育為主要目的的APP逐漸“變味”,“加這么多功能,又不是為了學習而設,這樣孩子更不愿意放下手機了。”他說。
王先生向記者展示了某款在線學習APP的界面。記者看到,點擊屏幕下方進入“問吧”的窗口,出現了交友專區、勵志雞湯等不同的板塊;“問吧”界面上也不是常見的答疑求助,而是充斥著各種交友信息:“找個異性朋友”、“暖男求女友”等等,隨意點擊一個帖子進入,不少人留下了自己的QQ號;而留言的人,有注冊顯示為高中生的學生,也有小學生。甚至,記者還看到了某些涉黃的帖子。“現在已經不是學習軟件了,就是個發帖聊天軟件。”王先生無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