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報告全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是對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根據中央有關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的要求,2016年3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高等職業學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同年6月印發《關于開展2016年全國職業院校評估工作的通知》,并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進行了評估。本次評估的數據信息采取網上收集的方式,采集了當年全國1235所高等職業院校評估數據及1227份院校長、6100多份專業主任和61000多份學生抽樣調查問卷。根據學校報送的數據信息、各省和各院校自評報告,以及全國相關統計數據,利用現代統計分析方法,形成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報告如下:
一、基本成就
1.在校生持續增加,形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職業教育。2015年,全國獨立設置高等職業院校1341所,全日制在校生數1048.6萬人,比上年增加42萬人,形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專科層次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成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力量。
2.院校布局遍布城鄉,成為服務地區發展有生力量。院校布點不斷向中小城市延伸,形成了覆蓋區域廣泛、分布更加均衡的院校網絡,615所高等職業院校布點在地級及以下城市,240所院校在160個縣級城市辦學,為城鄉居民“在家門口上大學”提供了極大便利,成為服務區域、推動城鄉均衡發展的重要力量。
3.專業設置對接產業,基本覆蓋國民經濟主要行業。注重適應產業發展要求,開設各類專業1040種,專業點數超過3.4萬個,基本覆蓋各產業領域,60.7%的專業點與當地支柱產業密切相關。服務新興產業、民生需求的物聯網應用技術、生態農業技術、康復護理、健康養老等專業點增長迅速。
4.基礎辦學能力提升,形成一批高水平專業。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明顯增加,近400所院校超過1萬元。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突出,帶寬在100Mbps及以上的院校比例為93.5%。基礎辦學能力提升為建設高水平專業提供了有力支撐,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通信技術等一批專業呈現領跑國內外同類專業的態勢。
5.雙師隊伍建設有成效,企業兼職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發揮作用。專任教師全員培訓和企業實踐成為提升雙師素質的重要舉措,雙師素質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到52.0%。企業兼職教師總量達15.9萬人,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等一批行業技術升級較快的專業重視發揮兼職教師作用,專業點兼職教師授課總量占專業課學時總量的25%以上。
6.校內實踐教學資源豐富,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中央財政連續多年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取得成效,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超過5.6萬個,校均45個,形成校內實踐教學“做中學、學中做”的特色,推動了專業教學改革,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比例超過50%,獲行業和龍頭企業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比例達31.2%。
7.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產業元素滲透教學過程。高等職業院校和企業聯合開展訂單培養的近1000所,覆蓋專業點近10000個,訂單培養學生規模接近70萬人。企業把設備放在高等職業院校是專業教學對接企業生產實踐的一種新模式,高等職業院校累計從企業獲得的實踐教學設備總值達44億元,超過“百萬元”的院校456所、“千萬元”及以上的院校123所。
8.開展技術服務和培訓,形成一批高水平院校。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促進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加強社會培訓和促進終身學習,已經成為高等職業院校服務社會和企業的特色。2015年高等職業院校技術服務到款額超過23億元,較2013年增長31.5%。社會培訓服務到款額超過28億元,較2013年增長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