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APP作業、陪娃啃難題:小學生媽媽嘆時間不足智商不夠
“晚上10點多,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咆哮聲:“什么關系?什么關系?說!到底什么關系?我那顆八卦的心瘋狂地跳躍起來,趴到窗臺上支起耳朵認真地聽著下文。女人繼續氣憤地喊道:‘互為反數啊……’我默默地關上了窗戶。”
最近這個關于小學生媽媽的段子在朋友圈廣泛流傳,同時走紅的還有一份教育孩子讀書的“專業建議”,其中包括《莫生氣》《論持久戰》《強迫癥的自我恢復》……最后一階段則推薦了一本《活著》。
那么問題來了,成都小學生媽媽們的“教育負擔”到底有多重?讓我們來看看天府早報記者近期的調查。
每天神經緊繃
各種APP作業需監控完成
有時陪到晚上11點
“我覺得自己真的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在成都某醫院擔任眼科醫生的伍女士,說到11歲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大兒子多多時,滿是愧疚。
伍女士家住武侯區,老公就職于一家醫藥公司,“這幾年在娃娃的學習上,我也沒少用勁兒,但越來越感覺到力不從心。”
伍女士介紹說,多多這學期被選進了田徑隊,上學時間從原來的8:30改到了7:50,“我們每天7:20就要保證孩子能上桌吃飯,然后去學校。”還好家離學校不遠,多多可以自己走路去學校。
“五年級開始孩子作業就特別多,除了書面的語文、數學作業,還有一些作業需要在APP上面完成,英語和數學都有APP作業,學校還有個安全平臺的作業也需要用手機完成。”伍女士告訴記者,孩子高年級了,自己也特別緊張,“這些APP的作業都只能等到我回家,用我的手機來做。”伍女士透露,學校還給家長們發了個家校聯系本,“每一項作業都需要家長簽字,如果哪項作業完成得不好或是沒有簽字,就會被老師電話追問。”
多多每天的作業有好多呢?伍女士感嘆,“實在太多了!娃娃每天4點放學,而我要6點過才能回到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檢查作業,然后再讓他做APP上面的作業。”除了輔導多多做作業,伍女士還需要陪娃娃背誦,“我兒有些拖拉,有時候晚上做作業會拖得很晚,甚至曾經還整到11點,大人娃娃都受不了!”
伍女士透露,“有些作業,老師不會在課堂上布置,而是在群里面布置,有時候遇到一些家長刷群,發很多消息,我就會特別緊張,因為真的遇到過看漏作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