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韻母“失蹤”是怎么回事?漢語拼音韻母到底有幾個老師看法各不一
時間:
小采
熱點資訊
“伊,安,伊安,特伊安,特安……”
這不是亂碼。眼前半米見方的書桌上,剛上一年級的圓圓正托著腮幫子,對著眼前“tian”的音節皺起了眉。
看著小姑娘這么為難,吳潔敏說,這很正常。做了三十多年語言教育專家,身為浙江大學外語學院退休教授的她告訴記者,現行的拼音教材里,并沒有一個叫“ian”的韻母。
這個發現主要源于她之前主編一本少兒漢語韻律啟蒙讀物,她一口氣把失蹤的包括“ian”在內的12個韻母全部找了出來,放到了剛出版的《情韻朗讀學拼音——高效又開心》中。
昨天,吳潔敏向記者透露了很多關于拼音的秘密。
拼音已經快60歲
12個韻母失蹤了40多年
“a,o,e,i,u,,b,p,m,f,d,t,n,l……”
也許大部分人,對上面這一排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注音符號都不會陌生。自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漢語拼音方案》后,漢語拼音,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了全國小學的課堂。
1958年正式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采用國際通用的26個拉丁字母作為拼音字母,包含23個聲母和35個韻母(不包括4個特殊韻母),并使用四個聲調符號來表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四個調類。
“《漢語拼音方案》是我們的語言大法。”吳潔敏說。
上世紀70年代,受漢語簡化風潮的影響,不少人認為學生需要學習的韻母過多,學業過重,而推出了“簡式拼音”,舍去了12個《漢語拼音方案》中的韻母,其中包括5個“齊齒呼韻母”(ia,iao,ian,iang,iong),6個“合口呼韻母”(ua,uo,uai,uan,uang,ueng)和1個“撮口呼韻母”(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