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10歲上大學也許是為少年“神童”拔苗助長
近些年來,國內大學新生的年齡不斷被“刷低”。今年武大最小新生14歲,華中科大也出過14歲新生,前年華中師大出了個未滿12歲新生。近日,河南商丘10歲女孩張易文在家長陪護下來到商丘工學院,成為該校三年制專科新生。按正常情況,張易文小朋友應當還在讀小學三年級。
其實早在去年,張易文小朋友就參加了一次高考,當時網絡紅人延參法師在微博中評論說,一個孩子的成長并不是僅僅學習了多少課本,還需要融入集體,在社會溫暖中收獲積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有就是歸還孩子本身應有的基本權利,總之一句話,讓孩子回到課堂吧。
10歲對于孩子來說,智力尚在發育,教育塑造還未定型,哪怕是考試、升學也存在許多可能性。10歲已經考上大學,如果回到課堂,經歷更充分的學習準備,將來考試是否會取得更優異得多的成績?在這個意義上,早早成為一個三年制??菩律?,或許定型過早,失去了更好的可能,這對于孩子而言,未嘗不是耽誤前途。
如果說能力水平超越了相應的教育階段,因材施教、不拘一格降人才,都值得鼓勵。張易文小朋友的確有天賦,但還不至于說超越了基礎教育水平,以至于需要早進大學?;A教育還能為她提供更多的東西,使她在這個年齡段,得到更充分的訓練。從這個意義講,提前升學是浪費了她的天賦。
現在一些國內小小年紀就上大學的情況多起來,有的是神童,有的是揠苗助長。天才、神童在某方面表現驚人水平有一門特長,而現在很多少年大學生主要是以低齡通過高考而已。天才、神童也是要提前上大學的,但現在很多少年大學生一般并無什么特殊表現“一技之長”,只是超前發揮,也可以說是典型的揠苗助長的產物。
少年大學生享有“神童”的美譽,究其實卻是一種標準化產品。天才是早慧的,而且一般有著自己的特殊興趣與方向,結果往往表現為某種“專才”?,F在一些家長帶領孩子沖鋒,并不是開發出超常水平,其實首先就非常符合通常教育對知識結構的要求。一旦跨入大學,這些少年大學生除了年齡偏小,學習上也許就“泯然眾矣”。
對于這樣的“神童”,有的大學可能引為美談,但其實是對他們的前途未必真有多么負責任。家長將孩子提前“通關”,看似起跑迅速,節約了時間,但未必不是耽誤了他們的成長。我們必須承認,10歲、12歲、14歲的孩子能夠考上大學甚至名校,一定有其過人的學習能力,但家長僅僅是讓他們比同齡人提前考上大學,但過早的教育定型可能恰好約束了他們的發展前景。
在義務教育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決反對那種視上學為應試、最后無非上大學的功利化傾向。教育有其內在規律,這是一個人類成長、社會化的必需過程,在這個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獲得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育優良品質,學習生活與生存技能。有些人認為正規的義務教育效率低,這種效率標準本身就是錯誤的。
我們不應該完全否定天才,也不否認出現神童的可能性,但必須為孩子的前途首要考慮。發現天才,不能埋沒天才。兒童擁有童年,也是一種權利。大學也勿以錄取幾名少年大學生而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