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東部高校向中西部人才“輸血”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對我國高校存在的中西部人才“孔雀東南飛”現象,本報曾長期關注,連續推出了《“挖”人才創一流的隱憂》等報道。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針對本報記者關于“一些高校到處高薪挖人的惡性人才競爭現象”的提問,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明確表示,將對此采取多種措施,遏制高校人才惡性競爭。
“不鼓勵東部地區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關于加快直屬高校高層次人才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8月22日對外公布,明確高校高層次人才流動的規范要求,提出向高校放權、為人才松綁,創新高層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促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高校人才制度體系和發展環境。
讓人才順暢有序流動
今年以來,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高校人才招聘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引進如火如荼,而這其中,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成為人才被挖的“重災區”。教育部為此專門印發了《關于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還成立了高校人才工作聯盟,并承諾“積極通過柔性引進、協同創新、聯合攻關等方式實現人才互助共贏”。
針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人才“孔雀東南飛”現象,此次《意見》再次強調,“支持東部地區高校向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輸出人才,幫助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輸血’‘造血’”。
同時,《意見》針對突出存在的人才“攜帽子流動”現象提出,“國家人才計劃入選者、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應重諾守信,模范遵守聘任合同,聘期內或項目執行期內原則上不得變更工作單位。”在此前的教育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也曾表示,“長江學者”“杰青”不是“鐵帽子王”,對“挖人”等惡性人才競爭,教育部將旗幟鮮明地予以調控,甚至取消人才的“帽子”、榮譽和稱號。
事實上,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大學教師平均流動率低于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而適度的高校人才流動可以帶動思想、研究、資源和成果的交流。對此,《意見》同時鼓勵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通過協同創新、聯合開展重大科研攻關等方式,實現人才資源優勢互補,而且教學科研人員經學校同意可到科研機構、企業兼職,高校也可設立流動崗位,吸納企業、科研機構、行業部門和其他組織優秀人才到學校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