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打破城鄉音樂教育鴻溝很多農村家長視為不務正業
誰來打破城鄉音樂教育的鴻溝
這個暑假,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貧困村的35個孩子成了幸運兒。他們參加了由共青團南寧市委、南寧市少工委主辦,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協辦的“青春扶貧情暖童心”公益音樂夏令營,在5天時間里參與快樂音樂互動課程、體驗城市現代化生活。
35名來自貧困村的小營員是從“希望的聲音”大型公益音樂活動中選拔出來的。這一公益音樂活動至今已舉辦了3年,在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黃長志看來,城里孩子接觸音樂的平臺很多,鄉下的孩子卻連基本的音樂教育都難以保障。他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讓藝術教育能滋養更多孩子的心靈,讓音樂打破貧富地區的界限。
城鄉音樂教育差距巨大
“暢暢老師一邊教我們唱歌一邊教我們做動作,整節課都是同學們開懷大笑的聲音……我們有些調不準,但老師卻用心地教我們,慢慢地,音樂室充滿動聽的歌聲。”隆安縣屏山鄉中心小學的學生梁俏怡在日記中記錄她音樂夏令營第一節課的感受。
這節課由來自南寧市社會福利院的教師徐暢授課,她研究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近4年。這節課上,她用身式打擊、團隊游戲、講故事等方法,培養孩子的樂感尤其是節奏感和聽力,使孩子能夠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
上完徐暢老師的課,江南區延安鎮平南小學的廖美金覺得這是一節“有關節奏的舞蹈課”。她表示,來到夏令營后才學會看樂譜上的升降記號、分止括號,以前在學校的音樂課堂上,老師一遇到這些符號就只能跳過不教。
橫縣平朗鄉中心學校六年級的學生施樂盈說,學校只在低年級教室里有一架鋼琴,但僅有的一個專業專職的音樂老師已在她四年級時辭職,現在那架鋼琴“就是拿來積灰的”。橫縣新福鎮中心學校(本校)的負責人黃扶生表示,學校一般會開設音樂課,但其實不怎么上,“最多就是背個‘小蜜蜂’擴音器,插上U盤放歌給學生聽,讓大家跟著唱”。
盡管學校音樂教學方法較為單調、硬件設施差、課程無法按時按量完成,但鄉村里的孩子們并未放棄熱愛音樂的心。他們每天在課余、在放學回家后唱自己喜歡的歌,一些條件較好的家庭還會在周末將孩子送去鎮上的聲樂培訓班學習。當得知南寧市“希望的聲音”公益音樂比賽在各縣組織海選時,他們興奮地報了名并入選,第一次拿到了站上市級大舞臺的入場券。
“我喜歡看書和唱歌,看書讓我安靜、學到知識;唱歌讓我快樂。我還是最喜歡唱歌。”貧困學生余運稱說。
“學校一周只安排一節音樂課,我覺得不夠,我希望一周有四節。”西鄉塘區雙定鎮武陵小學的覃雪梅說。
鄉村音樂教育師資嚴重不足窘境難解
音樂夏令營的舉辦地設在南寧市桂雅路小學,是一所處在繁華地段的城市小學。據該校音樂老師韋端介紹,學校有47個班,在編的音樂老師有7個,兼職的有2個。為了方便老師們相互溝通,學校還在教學樓一樓專門設置了一間音樂組辦公室。每個班每周上兩節音樂課。
逸夫小學、中山路小學也都是南寧市里的城市小學,分別來自這兩個學校的音樂教師陳俊穎、鄧海韻都參與了這次音樂夏令營的教學活動,她們都表示,她們就職的學校音樂教育的師資基本充足,平均五六個班能有1個音樂老師,一個班一周上兩節音樂課。
相比之下,鄉村小學的“音樂老師不是不夠,是沒有”。教齡26年的小鎮教師李月葵一語道破了當下鄉村音樂教育師資嚴重不足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