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學期點贊與吐槽并存小學期該如何升級?
“君問歸期未有期,我們還有小學期。”暑假期間,一些學生“留守”高校,完成第三個學期——夏季小學期的學習。從2004年北京大學率先推行小學期制度開始,已有不少國內高校陸續開設相關課程。迥異的課程內容背后,是良好的初衷與目標,卻也面臨相似的問題:費心邀請國外教師,授課效果卻不理想;想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卻被吐槽“課程分散效率低”……小學期如何才能適應我國高校情況,更好更穩地走下去?
——編者
炎炎7月,正值暑期,很多高校學生早就安排好各種出行,可對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大三學生段經琨來說,每天早上,仍要在鬧鐘的催促下準時起床,洗漱完畢后直奔明德主樓教室——在這里,他要修習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劉長江的課程《中國音樂、美學與全球化》。
“君問歸期未有期,我們還有小學期。”暑假期間,國內有不少學生像段經琨一樣,留在學校繼續學習。在完成春季學期課程后,他們還要度過第三個學期——夏季小學期。
2004年6月,北京大學率先推出小學期,至今,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一批高校陸續開辦小學期。小學期現狀如何?學生和老師如何看待?
開設目的是提升國際化教學水平、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不少高校將提升國際化教學水平作為小學期的開設目標及教學理念之一。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認為,開設小學期是為了加強國際交流,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國際化不是一件小事,學?,F在培養的學生,以后會在更加國際化的環境中工作,到時會有更多國際上的交流、競爭,他們將面對這些挑戰。”為此,眾多高校在暑假期間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業界人士前來講學,課程時長從一周到六周不等。據了解,從2009年到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共聘請645名國際一流大學教師來校教授小學期課程。對外經貿大學今年開設的國際小學期,97位外籍教師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達到92%。
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也是不少高校小學期的培養目標。今年,揚州大學機械專業的鄭宇澤和同學們去了江蘇高郵郭集小學支教,帶領小學生參與保護京杭大運河,制作科技模型,舉辦趣味運動會。“外出實踐特別鍛煉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鄭宇澤說。而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師武黎嵩則帶領學生團隊奔赴湖北、山西等地實地參觀歷史文化古跡并撰寫調研報告。“歷史學包括考古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武黎嵩說,“學生有必要通過這種‘游學’的形式,培養實地考察的經驗,從而形成感性認識,擴展學術研究的理解維度。”
名師大家進課堂、舉辦學科競賽夏令營、安排專業實習……眾多高校根據校情推出特色小學期方案。南開大學曾開設“宇宙掠影”“國際商務禮儀”等實踐類選修課;山東大學小學期先后舉行以“齊魯文化”“孔子學說與文化中國”為主題的學術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