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實踐成暑假作業孩子真快樂還是假充實?
伴隨暑期來臨,“社會實踐”這份特殊的作業又擺在了中小學生面前。為了能讓孩子們在報告中寫上一句“快樂充實”,家庭、學校、社會都花了不少心思。而孩子們眼里的社會實踐,又有著哪些不同的打開方式?
他們覺得很好玩
“那天我特別忙,賣了好幾百元錢東西呢!”
在家休息了沒幾天,剛剛結束初二課程的小洪便投入到自己暑期社會實踐的準備當中——下周,他就要去遼寧貧困地區的一所小學做兩天的志愿者。
別看小洪年紀不大,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公益”。早在小學三年級時,他便在父母的帶領下嘗試起了義賣活動。
“我和孩子媽媽都喜歡做公益,正好當時孩子學校要求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我們就引導他幫殘障人士賣他們手工制作的精油皂。”洪爸爸笑言,孩子一開始只賣給同學、親戚,后來“規模”擴大了,賣到了咖啡館和跳蚤市場。
回憶起第一次“進軍”咖啡館,洪爸爸忍俊不禁。“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搞義賣,一開始他倆躲在自制的小海報后面不敢吭氣,只等著別人來搭話。經過我們反復鼓勵,才開始磕磕巴巴向陌生人介紹自己的活動。后來慢慢放得開了,還主動跑到二樓去推銷呢!”
此后,無論學校有無要求,參與公益方面的社會實踐成了小洪家里的傳統。今年暑期的志愿活動,便是幾個相熟的家長一起組織起來的。“大人小孩一起去,幾個孩子捐一些書籍和衣服,然后和當地小朋友互動,給他們講一些自己擅長的東西。有的教體育,有的教手工。他(小洪)對動植物之類的感興趣,就講一講這方面的知識。”洪爸爸很是欣慰于孩子對公益活動的接納,“起初他也是有點靦腆,不太情愿的。我們陪他一起做,自己先以身作則,關鍵時刻多鼓勵,慢慢孩子就會投入其中了。”
而講起上個假期去超市當售貨員的經歷,就讀于陳經綸中學帝景分校小學部三年級的亮亮立刻變得眉飛色舞。“那天我特別忙,賣了好幾百元錢東西呢!有十幾袋鹽、許多飲料、吃的……”掰著手指頭,亮亮自豪地向記者回憶。
每個學期,亮亮的學校都有社會實踐的相關要求,起初他是拒絕的,甚至央求媽媽幫忙到小區蓋章“糊弄”過去。“但我覺得不能對孩子太溺愛,該參加的活動從一開始就不許他賴掉。”亮亮媽媽表示,在自己的嚴格要求下,孩子知道“偷懶耍滑”行不通,便逐漸接受了。當然,自己也會盡量挑選、安排一些符合孩子興趣的活動。至今亮亮沒有落下過任何一次社會實踐,而且表示“每次都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