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施一公首次詳解西湖大學:15年后比肩世界一流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10萬平方米的園區已經開始啟用,首批學術人才已經到位,首批博士研究生將于2017年9月入學,首筆由杭州市及西湖區支持的科研經費4億元人民幣陸續到位,西湖大學(籌)申辦報告預計今年將提交教育部。”
西湖大學,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所還在籌建中的大學是個陌生的名詞。但是它的“發源地”——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去年12月成立時,因為獨特的運行機制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據《中國青年報》6月26日報道,2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長施一公在河南省駐馬店市召開的第四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上發表主題報告。他第一次公開談到了創辦西湖大學的來龍去脈。
施一公(資料圖)
西湖大學致力于成為民辦的世界一流大學
施一公認為,中國公立大學非常優秀,出現了清華、北大、復旦、交大、浙大、中國科大等一批優秀的大學。這些大學過去幾十年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而民辦大學絕大部分為職業技術型,還處于規模比較小、發展不夠均衡和充分的階段。
施一公說:“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公平主要依靠公立大學實現,而科技的卓越則是由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共同保障,其中私立大學的貢獻更大一些。我國目前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卓越主要體現在公辦大學,作為有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應該有一批一流的非營利性的民辦大學來共同承擔這一社會責任。”
施一公認為,去年11月全國人大修改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為民辦教育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民辦教育要分類管理,民辦高等教育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對于非營利性民辦大學,法律規定應和公立大學享有同等待遇,這意味著土地可以由地方政府劃撥,校園建設可以由地方政府承擔,科研經費也可以由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其核心是政府有義務和責任大力支持非營利性的民辦教育。”
“我們共同倡議建立一所能夠代表中國的民辦大學,我們選址在杭州市,取名西湖大學,致力于成為民辦的世界一流大學。”施一公說。
三年后西湖大學將拔地而起
施一公介紹,作為民辦大學,西湖大學的核心機制是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最高決策機構是校董會。和現在公立大學不同,西湖大學(籌)所有教師的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對子女教育的支持計劃均來自基金會。同時,政府和社會也是支持民辦大學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談到西湖大學的定位時,施一公用了幾個關鍵詞:小而精、高起點、研究型、聚焦科學技術。
“去年12月10日先期成立了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它就是西湖大學的前身,就是西湖大學的發源地,所以西湖大學的歷史是從2016年12月10日開始的。我相信西湖大學一定能夠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也許15年之后這個大學就將比肩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施一公說。
“目前,西湖高研院設立了4個研究所,分別是理學研究所、前沿技術研究所、生物學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所。”施一公說,“西湖高研院已經開始面向全球招聘學術人才。截至目前,我們從1500多位申請者中選拔出21名杰出的科學家作為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我個人認為他們的平均水平是非常優秀的。”
“西湖高研院位于云棲小鎮的永久選址,未來將是西湖大學尖端研究產業轉化的平臺,我們希望重大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將在西湖高研院產生。而且,西湖大學首期761畝土地已完成劃撥。”施一公說,“3年后在杭州這樣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美麗城市,將會有一所嶄新的大學拔地而起,那就是西湖大學。”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我們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才,而人才和教育息息相關,一流的高等教育才能培養出尖端的人才。我相信30年之后,在中國大地上,一定會有一大批足以代表中國人水平、足以為中國科技發展、為世界文明進步保駕護航的一流民辦大學。中國人勤勞、肯干,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做到,這就是我們的愿景。”施一公說。
(中國青年報/潘志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