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高考第一年專家建議留出“冷門”次優選擇保底
時間:
小采
熱點資訊
對5萬名上海考生來說,今年是實行新高考的第一年,填報志愿是高考之后的關鍵步驟。
6月17日,上海本科高校聯合招生咨詢會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盡管這里距離市中心有70公里之遙,咨詢會仍吸引了上萬名考生和家長前來。
新高考的考試科目從“3+1”變為“3+3”,填報志愿的基本單位也從“院校”變為“院校專業組”。以往考生可以填報10所院校,每所院校6個專業;今年則是填報24個院校專業組,每組之內可填報4個專業。
部分高校設有多個專業組,例如,A大學普通批設有兩個專業組,1231組包括法學、經濟學等21個專業,對“小三門”沒有任何要求;1232組包括物理學、電子信息等17個專業,要求考生學過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中至少一門。
上海實行平行志愿錄取方式,高考分數高的考生優先滿足志愿。上海建橋學院招辦主任俞曉光提醒廣大考生,應當正視可能存在的“調劑志愿”風險。
比如考生甲,對管理類專業很感興趣,在其填報某志愿組里包含了4個管理相關專業,如果這4個專業恰好為熱門專業,甲的分數低于其他填報者,那么在志愿可調劑情況下,甲將會被調劑到同專業組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中。
俞曉光進一步分析,假如一所高校只設1個院校專業組,組內專業跨度無疑更大,如果考生在該組內填報的4個專業志愿沒被滿足,被調劑到其他幾十個專業中,其中就很可能包含考生在心理上比較排斥的專業。
“每個專業組內填報的4個專業志愿中應當留出一兩個志愿方向,填寫這個專業組內有點冷門、自己也能接受的專業作為次優選擇,盡可能避免被調劑到自己完全不喜歡的專業。”俞曉光說。
俞曉光建議,填報志愿前,考生要盡可能了解各高校不同專業情況,力求做到心中有數;填報志愿時熱門與冷門搭配,盡可能進入自己理想中的高校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