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主流媒體文章成為高考作文題乃情理之中
今天(6月13日)《光明日報》一篇文章想必會再次引起關注高考的考生及其家長的注意。這篇題為《光明日報作品屢次入選高考題的背后》的文章,詳略有致地回顧了今年以及最近兩年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屢屢被選作全國統一高考語文試卷以及其他地方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目或閱讀參考的故事。
其實,不止《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官網人民網在8日發表題為《圍觀!高考試卷中的人民日報文章》的報道稱:“7日,高考語文結束,記者在整理各地高考作文時發現,人民日報和人民網公號發布的文章與各地高考作文題高度吻合。此前,人民日報的一些文章也多次被高考試卷中的作文和閱讀理解選用。”
或者,再進一步說,也不止上述《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去年高考語文考試過后,一篇《新華社上海分社兩篇報道成高考作文題》的報道,也同樣向人們報告了新華社發布的稿件成為高考語文試題的消息。
人民、新華、光明,無疑是中國新聞以及思想輿論宣傳骨干中之骨干,是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最主要的打造者和建構者。由此可以說,人民、新華和光明所塑造的話語價值、取向和風格,與中國語文教學和教育的價值、取向和風格并行不悖。或者換個角度說,語文教學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為肩負塑造意識形態主流話語的主流媒體,源源不斷地輸送合格的接班人。因此,主流媒體的文章成為高考語文題目,乃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一點也不應該意外。
人民、新華和光明這幾家媒體,都“姓黨”,都是黨的喉舌,都肩負著引導正確輿論導向的重大任務和光榮責任。將人民、新華和光明刊載的文章選作語文試題,可以擴大黨報的讀者范圍,引導中學生如何應用所學語言,督促其不斷努力學習將語言文字“組裝”成與黨報導向及其所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相一致的文章,由此形成與黨報相一致的觀點、立場和價值觀,實現語文教學和教育的目標。
從語文教學和教育的角度看,選用黨報黨刊以及其他視聽類媒體的文章和報道,作為高考或其他等級和類型的考試的試題,既可以保證試題的鮮活性,同時又可以保證試題所體現的價值觀及其導向的正確性,這不失為一個妥當之選。當然,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媒體工作者、寫作者都應該自覺意識到自己肩上的分量。
最近兩年,一些黨報黨刊的發行量在紙媒不斷式微的大環境下逆勢增長,漲幅不小。應該說,這與高考語文試題以及類似各種考試試題不斷選取黨報所刊載文章作為范本也不無關系。通過最近幾年的高考語文出題,完全可以說,樹立正確輿論導向,打造和形成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掌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又有了新的方式和途徑。
高考題目的選擇,對教學和教育而言,是一根極其靈敏的指揮棒。由此,出自主流媒體、體現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的文章成為高考題目,對學生甚至教師而言,在相當程度上就具有了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強制性。這種強制性所具有的“不經意性”的形式,使得學生有充足的理由和動力將之有機地結合在了日常的刻苦學習之中。因此,將人民、新華、光明等媒體文章選做高考作文題目,是塑造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與語文教學和教育的恰當結合。
這也正如上述文章所說,媒體的“這些特點與品質,與高考及中國教育存在內在邏輯的高度一致性,也與當下教育理念高度一致”。
(原題為《媒體文章成為高考作文題乃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