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復旦教授工資條”不能只看表面文章
這兩天,朋友圈轉發了一條消息:復旦大學某教授月工資應發15335元,實際到手只有8272元,而且是薪酬總數,別的啥都沒了!這份工資單引起網友的熱議。而與此同期,上海住家保姆的月工資是五千左右,月嫂工資過萬。這都是實實在在拿到手的錢!(5月25日《中國青年報》)
同樣一張“復旦教授工資條”,有人看到了稅負太高,有人看到教授工資太少,有人看到教授福利補貼多,有人看到教授的房租便宜。還有人拿其與保姆、建筑工等藍領收入比較,認為教授還不如他們,得出“知識貶值”的結論。
猶如一千個《紅樓夢》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形象一樣,由于每個人的社會觀念、社會經驗、職業等不同,對“復旦教授工資條”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這并不奇怪。人生百態就是如此,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社會價值、社會地位,也有相應的社會定價,收入就是最簡單的社會度量籌碼,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通用工具。
就拿教授的收入來說吧,工資條只是反映他在制度內的合法收入,包括基本工資、補貼、津貼等,都有著相應的標準。而這個標準,與其職稱、工齡、工時等掛鉤,經過嚴密的計算得出,具有等級森嚴的階梯特征,很難逾越。在扣掉五險一金、教師公寓費用后,收入看上去少了近一半,但其已經享受了低廉的房租福利,扣除的公積金、養老金等,最終也會落到個人賬上,只是暫時不歸自己自由支配而已。
最為關鍵的是,時下大學教授的收入來源廣泛,工資不是唯一的收入途徑,靠講課、出書、開公司、申請項目、投資入股等方式,教授的收入來源比普通人相對較多,身份溢價也高了很多。比如部分知名高校教授在外講課,一個小時就有數千元、數萬元進賬,豈是尋常的保姆、建筑工所能媲美。況且,教授的資歷越老,其“價碼”越高,這就是知識長期積淀和社會地位帶來的漲價效應,而保姆、建筑工到老年時就干不動了,收入更不要提了。
可見,將教授與保姆、建筑工的收入做簡單比較,并沒有實際意義,反而會誤導普通民眾輕視知識的價值,形成“知識貶值”的反智主義。
近些年來,因勞動力紅利消失,部分藍領工種收入快速上漲;白領收入停滯不前,甚至還有倒退跡象,加上房價高漲,出現清華北大畢業的學生也買不起房的社會現象,令很多人反思高等教育的價值,發出“上大學沒用”的嘆息。這跟改革開放初期“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觀念一樣,都是對知識價值的誤解,用一種短視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才會產生反智主義思潮。
延伸閱讀:
- 大學教授亮工資條事件真相教授謝有順資料經歷(圖)
- 大學教授亮工資條最新消息:當事人回應繳納公積金多
- 大學教授亮工資條:到手只有8千多元大學教授工資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