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監測結果:學業負擔過重
浙江省教育廳今天發布對該省2016年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監測結果。結果顯示,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各科學業達標率與優秀率均高于全國常模,學業成績處于高位,但存在學習壓力過大、學業負擔過重、睡眠時間不足等問題。
調查顯示,12個學生發展指數中較低的3個指數為學習壓力、作業、睡眠;14個影響學生發展指數中較低的指數分別為學習自信心、學習策略、家長參與、教師教學方式。
其中,70%的四年級學生與55%的八年級學生存在校外作業。校外作業超過1小時的四、八年級學生比例分別達到22%和16%。在被調查的四年級學生中,只有54.1%的學生每天睡眠時間9小時及以上,八年級學生每天睡眠時間8小時及以上的比例則為35.9%。
調查顯示,浙江義務教育階段的絕大部分學生達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有90%左右的小學和95%的初中學業水平高于或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優異學業成績的背后,有20%的四年級學生和26%的八年級學生對每一門課程都無法提起興趣。
該調查由浙江省教育廳委托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進行。調查涉及浙江省11個地市104個縣區(含開發區、市直屬),有1147所小學的34336名四年級學生和766所初中的45457名八年級學生參與了測試、調查,樣本數約占年級學生總數的7%。
調查的教育質量健康指數包括學生發展狀況指數與影響學生發展因素指數。其中,學生發展指數包括品德行為、學業達標、學習興趣、藝術興趣、體育興趣、學習壓力、睡眠等12個指數。影響學生發展指數則包含學習自信心、學習策略、學習動機等14個指數。
調查者認為,保障中小學生每天體藝活動時間和足夠的睡眠時間是減負工作的基礎和重點,也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對于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調查者認為,必須要開齊開好基礎性課程,積極探索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特別要重視發揮體藝課程的育人作用。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制止延長學習時間的做法,從培育良好的學習品質入手,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和學習樂趣。
調查者同時提醒,必須深層次地理解教育質量,扭轉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與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傾向。“推行分項等級評價,淡化橫向比較,遏制過度競爭。”(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