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獲巨額捐款引熱議高校捐款問題:誰來捐如何捐怎么花
最近有不少關于捐款的消息。
5月3日,浙大接受校友企業上海遂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捐贈,獲得11億元捐款。
5月16日,浙江通策集團向浙大捐贈2億元,分10年捐完。
巨額的捐款也引發了人們對于大學捐款的關注。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錢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高校捐款還在起步階段,撇開國內外高校辦學體制和社會習慣不同的因素,國外相對成熟的捐款體系,值得借鑒。
他表示,高校捐款的問題,歸根到底三個方面:誰來捐,如何捐,怎么花。
問題一:誰來捐
今年初,艾瑞深中國校友會公布的2017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國高校累計接收校友大額捐贈總額突破230億元,受捐金額上億的有39所高校。其中清華大學以受捐25.29億元的金額居首,浙大7.66億元,居第八。
據統計,去年,全國高校累計捐贈在1億元以上的校友(含集體)有50多人,清華、北大最多。
熊丙奇表示,目前國內高校捐款主要還是以少數精英校友為主,通俗點說就是富豪校友,普通校友的捐款很少。比如北京大學到2013年,累積獲得校友捐贈12.93億元;但其中,校友黃怒波一人的捐款,就占了10.14億元。
而在國外,比起富豪的大筆捐款,普通校友的捐款才是大頭。同時,他們更看重校友捐贈率這一指標,好的學校一般能達到30%以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甚至高達68%,這意味著100位校友中有68人捐款。“而國內的比例,僅在1%-2%。”
他說,比例懸殊當然也有辦學體制等原因,但是讓更多的普通校友捐款而不僅僅依賴某位富豪的捐贈,應該是今后國內高校捐款的方向。
“捐款比例少,背后的深層原因是目前國內不少大學對于學生培養的忽視,很多學生對大學沒什么感情,自然談不上感恩和回報。”熊丙奇表示,“2010年,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張磊捐了800多萬美元給耶魯大學,而不是國內的母校,當時很多人罵他忘本,但大家都沒看到張磊此前創業失敗后是耶魯大學的基金幫他東山再起的。高校在收捐款的同時,也應該問問自身,為學生做過些什么。”
不過,記者了解到,國外高校捐款方式也一直存在爭議,最主要的質疑是捐款換錄取書。普利策獎得主、《華爾街日報》記者丹尼爾·金在其《大學潛規則》一書中,曾調查“多少錢才能買到一張進入常春藤盟校的門票”。據其調查,排名前25名的美國大學,10萬美元是必須的;排名到了前十名,25萬美元只是“及格線”,上百萬美元也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