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學生心理成長指數白皮書發布
5月15日國際家庭日當天,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中心聯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共同發布《2016年北京市中小學學生心理成長指數白皮書》。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市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狀況整體趨好,呈現主流積極向上特征,但也不同程度存在情緒、品行、多動、同伴交往等問題,需要引起學校尤其是家長的重視。
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升學壓力,可能在學習、生活、人格發展、人際交往等方面產生心理困惑和適應不良的現象。本次調查通過對北京市6個中心轄區內的總計50所中小學的學生和家長的量表調查,采集了3萬份有效量表,分析北京市青少年心理成長的發展狀況。
“調查從情緒、品行、注意力缺陷、同伴交往、親社會行為、睡眠和學習7個維度考察學生的心理成長情況,通過量表測試、問卷調研和臨床專家座談等方式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改正家庭教育中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中心主任謝春風說,調查發現孩子們身上存在一些行為問題,如約8.96%存在異常情緒癥狀問題,約10.65%存在異常品行問題,約9.61%存在多動問題,同伴交往問題異常比率偏高,約為31.25%。
謝春風說,孩子13歲時情緒癥狀比較突出,可能是因為剛上初中,對于自身的新身份和周圍的新環境、新伙伴等還需要一個適應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小學生同伴交往問題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初中學生的同伴交往問題高于小學生,男生的同伴交往問題高于女生。
“近三分之一中小學生存在同伴交往異常問題,并有22.46%的兒童處于邊緣水平,這一現象尤其要引起家長重視。”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劉靖建議,家長在關心孩子成績的同時,應多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和內心感受。學校和家長要隨時關注孩子的品行問題,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同時,可以適當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孩子進行全面的品行干預和心理疏導。
當天,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中心聯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三方簽署綠色“醫教融合”項目。未來,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將通過北京市“醫教融合”轉診平臺,為更多中小學生提供兒童心理問題篩查、診斷、干預康復全環節的綠色轉診通道服務,促進提升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