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增強中小學安全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5月4日,教育部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提出要增強安全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持續深入開展安全教育,提高師生防范風險安全意識和救生逃生防護能力。針對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在會上提出了六項具體措施。
教育部新聞發布會
一、將中小學安全教育納入課程
為加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教育部將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內容納入學科課程標準中。如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要求學生學習地震、火山和防范自然災害等知識;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要求小學3-4年級學生"基本掌握體育活動中自我保護和相互保護的知識,消除體育活動中安全隱患的方法以及中暑的識別和預防等知識";5-6年級學生"了解并學會運動損傷的預防與簡易處理"。教育部還出臺了《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不同年級、不同學段學生安全教育要求。同時,鼓勵各地結合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開發中小學安全教育課程。
二、注重日常提升學生安全素養
教育部每年初下發通知部署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并將學校安全工作作為春秋季開學檢查重要內容,由部領導帶隊督查,推動各地落實安全教育要求。在《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中,提出要"珍愛生命保安全",將安全教育納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會同中宣部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加強校風、教風、班風、學風建設,強化校園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確保校園安全、穩定。會同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結合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5 12"防災減災日、"11 9"消防日、"12 2"交通安全日等,組織開展主題安全教育活動。
三、狠抓演練提升學生防護能力
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指導學校更好地開展針對地震、火災、校車交通事故等的應急疏散演練。《指南》對演練的各個環節、步驟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性意見和規范性要求,并要求中小學每學期開展5次,幼兒園每季度開展1次應急疏散演練;中學生和小學生應分別在2分鐘和3分鐘內完成疏散。目前,教育部正在研制《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技術規程》,將進一步細化應急疏散演練工作流程,解決學校實施《指南》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演練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