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型實體書店復興情懷路線能走多遠?
世界讀書日來臨,書店再一次和閱讀一起回到公眾視野。書店作為人類精神產品存放之所,經常被比喻成為“心靈角落”。然而,在電商的沖擊下,實體書店的命運可謂一波三折。
近年來,實體書店發展呈現“回暖”之勢,具有特色的實體書店正成為不少商場的“新寵”甚至是“標配”。方所入駐大牌云集的太古匯,西西弗書店入駐萬菱匯,保利地產也開始做起了書店,剛宣布中信店結業的唐寧新店又落戶珠江新城廣粵天地,“學而優”書店開到了餐廳里……
人們對于書店的需求和理解已不再局限于買書和賣書,能提供“文化綜合體”功能服務的新型書店受到追捧。從年輕人生活方式出發的24小時書店1200bookshop,3年內開了5家分店。
書店復合型“變身”和“回暖”的背后,這股復蘇熱潮能持續多久?不再談論情懷,直面市場經濟規律的實體書店又將迎接怎樣的未來?
低谷:互聯網沖擊下的“水深火熱”
2011年開始投入使用的京東羅崗圖書倉庫圖書存儲量已經超過了500萬冊,每天平均可以收到2萬張訂單。
也正是在2011年前后,位于新港西路的海彬書店開始轉讓出部分店面,2017年元旦剛過,書店又再一次進行調整,大部分區域轉為銷售文具和小商品,圖書僅剩下4個書架。“我們書店以考試類的書籍為主,受網絡沖擊特別大。像注冊會計師類的書,以前銷售好的時候一年能賣幾千本,現在一年能賣出去幾十本就不錯了。”在店里工作了十幾年的店員,眼看著書店從原來的百余平方米到現在的光景感慨道。
提到2010年前后實體書店的發展狀況,“學而優”書店創辦人陳定方用“水深火熱”這幾個字來形容。從2008年開始,遍布廣州、深圳兩地的“學而優”書店陸續關門。如今,只剩下廣州4家門店在堅持營業。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2016年度國內外圖書零售市場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701億元,同比增長12.30%。從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分別來看,渠道差異非常明顯。這一年,網店規模首次超過實體書店,分布格局尚不平衡。2016年,實體書店渠道同比增長率為-2.33%。網上書店在2016年依然保持30%左右的增長。
與實體書店的慘淡經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在廣州城市角落出現的“新書店”。2014年開業的1200bookshop如今已經開到第5家分店;位于北京路的聯合書店,在2016年又在珠江新城高德置開了分店;2016年6月在廣州白云凱德廣場開業的西西弗書店,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在萬菱匯啟動了廣州的旗艦店;就在這個月,番禺漢溪長隆地鐵站旁又出現了一家三樂文創書店……
這幾年學而優書店的銷售也有所好轉。陳定方表示,這是在結束批發業務之后,團隊將更多精力轉向書店運營的效果。而在運營書店的過程中,陳定方感受到體驗的重要性,“這已經是業界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