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成熱點大數據指引教學改革新方向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教育話題依然倍受關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指出要“擴大數字家庭、在線教育等信息消費”。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在線教育、人工智能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在“互聯網+”的大戰略下,教育行業將迎來什么重大機遇?在全國政協委員王福強看來,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信息化,正給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帶來新視角。在推動學校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以大數據為支撐的課外在線教育正逐漸展現出其發展的潛能和優勢。
“教育公平是中國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全國政協委員王福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二元結構社會特征顯現,導致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階層之間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現象普遍存在。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導致各地在教學資源條件、師資配備條件上存在一定差距,教學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有效利用。
進入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的推進給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帶來新視角。曾在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任職的王福強,也對信息技術推進教育改革的前景十分看好。
“如今,在線作業、智慧教室、微客等新型智慧教學輔助系統,已逐漸為傳統教學提供全面信息化支撐。”王福強指出,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了在線教育大數據的應用,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正在積極探尋大數據技術與教育最適合的結合點和實施方式。
挖掘數據的潛能越發被各個領域所重視,也使得數據助力教育決策的研究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并逐漸在熱點頻出的教育信息化熱潮中展現出其發展潛能和優勢。
“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我們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教學內容,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每個學校的教學內容相同,而是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需求將信息資源與課程精準整合。”國內知名在線教育平臺一起作業創始人劉暢認為,合理配置好信息化的教育資源,用數據驅動實現教育分層,才真正有利于縮小地區間的教育差異,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
農民工子弟學習用上“大數據”
兩會期間,王福強帶來了多份與“在線教育”相關的提案。在關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教育公平”的提案中,他指出,信息技術帶來的"大數據"革命,導致教育決策環境發生改變,傳統的經驗式教學已無法滿足教學、教育決策要求。
事實上,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浪潮中,國內不少學校已在嘗試利用大數據指導教育決策。一起作業創始人劉暢介紹,上海有一所學校大部分學生是農民工子弟,教師利用在線學生作業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班級每個孩子進步情況及知識點把握情況,制定個性化的作業和輔導。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幫助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成績和核心素養的養成。
“這所學校90%以上的學生都是農民工子弟,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學習水平的差異比較大。一位老師字在使用在線作業的服務時,就根據孩子們差異化的學習能力,在布置預習作業時有意識地分配不同的預習內容,從效果看,也大大提升了孩子們的預習完成率。”劉暢指出,類似上海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教學變革,每天都在全國各地上演。
在教育一線,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工具,把老師從傳統的工作當中解放出來,促進了教育減負增效政策的落地。有了大數據分析的助力,老師可以更好地為孩子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真正激發孩子的興趣,而由此產生的數據被逐漸的積累、沉淀起來,為教育決策提供了直觀、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