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學新政十年溫暖億萬學子靠制度圓貧困學子上學夢
在我國,因這樣一項政策的頒布,無數的孩子實現了人生的理想;因這樣一項政策的實施,無數的家庭看到了擺脫貧困的希望;因這樣一項政策的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更加彰顯……
它就是2007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這項政策的出臺成為繼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之后,中央為優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
十年間,國家資助體系日臻完善,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學段的全覆蓋,“獎、貸、助、補、勤、減、免”和綠色通道措施全面到位,學生資助總投入連年增長。
迎新現場,一幅精心制作的《南開大學研究生獎助體系早知道》展板詳細解讀獎助體系的構成、資助標準等。 任永華攝
靠制度圓貧困學子上學夢
來自重慶開縣的黃琪,6歲時父親去世,下崗的母親打零工供她讀書。考上北大后,黃琪通過“綠色通道”順利入學,學校免除了她的學費,并提供了一份勤工助學崗位。品學兼優的她在入學后幾年以年級第一的成績保送為博士生。
黃琪正是國務院這項助學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十年前,由于地區間的差異、城鄉間的差別和家庭收入的差距,在數以千萬計的大學生和中職學生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部分學生因此失去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改革,對普通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設立國家助學獎學金同時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對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設立國家助學金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面偏窄、資助標準偏低的問題比較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于2007年5月出臺文件,建立健全資助政策體系,最大亮點在于進一步加大了財政投入,擴大受助學生比例,提高資助水平,從制度上基本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避免了因教致貧和因教返貧。
十年來,我國不斷從制度層面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已經建立起覆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學生資助總投入連年增長。2015年,資助金額突破1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資助學生8400多萬人次。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了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補償代償、新生入學資助、勤工助學、困難補助、伙食補貼、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并舉的混合資助體系,資助力度前所未有。國家資助政策體系的建立健全,確保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有力推進了扶貧攻堅任務落實,體現了共享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