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情人的情人節:聚焦變遷中的婚戀觀
今天是西方情人節,很多情侶在“秀恩愛”的同時,有這樣一個群體正日漸擴大,他們選擇不結婚甚至不戀愛,追求獨身的自由,顯得與傳統婚戀觀格格不入。那么,他們“不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今,婚姻的價值又是什么?
資料圖:一男子舉著鮮花穿梭在人群中。 陳超攝
婚姻是二人世界,還是家庭聯姻?
北京人余菲在2016年“光棍節”前夕,結束了維持僅五個月的婚姻,重新回歸單身生活。
“結婚不是說咱倆領個證就完了。”余菲告訴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結婚還需要各種準備工作和相互溝通,這之間就會產生很多談戀愛時沒有出現過的矛盾,是她意想不到的。
現年28歲的余菲在經過了一次“閃離”的婚姻后,如今深有感觸,她過去以為,談戀愛、結婚都只用去接納對方一人就行,結果不盡如此。
她坦言,“結婚還需要接納對方的父母以及其他親戚,但我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去成為另外一個家庭的成員。”
她還憶起一個細節——余菲對煙味極為敏感,成長環境里幾乎沒有二手煙的存在,但男方的家庭成員都抽煙,也沒有躲著她的意識。“我爸也抽煙,但都去屋外抽,這是我爸為我和我媽做出的讓步,但我不知道怎么去和對方的長輩溝通。”
正如余菲所經歷的,在中國的傳統婚戀觀中,婚姻并非純粹的二人世界,而往往是一個家庭和另一個家庭的聯姻。因此,隨著當下單身人群逐漸增多,在長輩寄望下的“相親熱”也只增不減,這引發了兩代人不同婚姻觀念的沖突。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銀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國古代,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如果有誰說不想結婚了,那家長肯定急了,所以現在家長都在逼婚。在他們看來,結婚就是傳宗接代,這就形成了代溝。”
李銀河觀察發現,現在的年輕人更加渴望婚戀關系中的情感追求,如果沒有愛情,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是不想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