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園網貸”風險如何防控從這四個方面進行治理
隨著互聯網金融興起,小額、便捷的“校園網貸”深受大學生追捧。但隨著參與人數上漲,其負面效應和金融風險也開始不斷顯現,且愈演愈烈,僅2016年一年,“校園網貸”就風波不斷,成為社會和輿論關注的焦點:
2016年3月16日,河南一大學生通過網貸,借錢賭博,欠下近60萬元債務后跳樓身亡;6月12日,網絡借貸平臺“裸條放款”事件爆出,當發生違約不還款時,放貸人以公開裸體照片的手段威逼大學生;8月2日,一大二女學生因買手機在網貸平臺借款3500元,陷入“以借代還”的惡性循環,最終欠下10萬元,被迫援交還款;10月初,湖南某高校大四學生黃某借用18名大學生個人信息,網貸50余萬元后被迫休學……
諸如此類,因校園網貸無力償還的大學生自殺、自殘或被騙的悲劇層出不窮,令人痛心。當下校園網貸生態環境到底如何?校園網貸悲劇頻發原因究竟何在?如何有效防范校園網貸風險?諸多疑問令人如芒在背,值得深思。
誰用網貸,如何還?
校園網貸是一種網絡金融產品,據了解,目前爭議較多的校園網貸通常分為三種:一是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還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提現;二是P2P貸款平臺,用于大學生助學和創業,如投投貸、名校貸等;三是阿里、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
據調查,借貸學生主要是二本、三本院校,其次是大專(高職)院校,且月生活費在1000元至2000元的學生為最主要群體。
學生借貸的最主要用途是什么?
首選用途是購買手機、相機等電子產品,占33.1%;其次是用于某個階段超支的生活費,占18.0%;第三是開學階段的學費、雜費,占16.1%;第四是交友支出,占7.10%;第五是娛樂支出,占5.8%。
學生借貸如何歸還?
調查了解,受訪者首選是由自己打工歸還,其次是臨時借貸,有生活費后再逐步歸還;第三是借新貸還舊貸;有近2成受訪者表示,會等到獎學金發放后歸還;還有近1成受訪者則表示,家里會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