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昊:高校是否搬遷不能由個人私欲主導
近日,山東大學將在濟南遠郊區章丘區建設新的主校區的消息引發山大校友的廣泛熱議。1月26日,山東大學非官方校友組織“校友茶座”發起投票,目前該投票已經結束,有超過8000人投票。記者昨日聯系“校友茶座”編輯陳濤(化名),他說,對于“是否支持山東大學建設章丘主校區”,6500人投了反對票。(2月8日《新京報》)
老師和學生為什么反對搬遷,原因很多,有情懷的,有環境的,但最直接的莫過于距離:章丘區離濟南市區40多公里,離高鐵站濟南西站近70公里。
相對偏僻的校區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巨大的不便,比如外地學生寒暑假結束返校的路途變遠了;老師上課更不方便了;甚至說平時向去濟南市區逛一圈也可能成為了奢望,自然學生老師都不愿意接受。
然而問題來了,學校搬不搬遷,該由誰做主?政府、學校還是老師、學生?這些答案或許都過于片面。一個學校是否應該搬遷,當然要考慮學生和老師的要求、地方城市的建設,但更應該注重高校的長遠發展。山東大學有8個校區,8個校區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資源的巨大浪費。8個校區各自需要占用很多資源,同時,也會造成內部交流的不便,這樣的方式顯然不適合高校的發展,因而,整合資源是山東大學發展的必經之路。
當然,校區的合并搬遷必然會犧牲老師學生的當前利益、一部分公共財政資源乃至舍棄一部分歷史文化。但長遠來看,是利大于弊的。
在很多人看來,為什么美國高校很少搬遷,而國內卻經常看到類似新聞。那是因為,美國的大學大多位于“農村”。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屈指可數的幾個地處大城市中心的大學。雖然后來校園搬到了相對寬闊的地區,但是從今天來看,哥大的校園還是非常小的,連一個操場都沒有。
不難發現,位于城市中心區的學校,必然會造成一系列的制約,如果要發展,外遷是必要的,但外遷也會造成一系列問題,需要配套的制度來完善。一方面,要加大學校周邊配套設施的建設,讓學生老師搬遷之后不至于有過大的落差;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對應的措施政策,鼓勵和支持教師到新校區任職。(作者:諸葛昊)
延伸閱讀:
- 山大籌建新主校區引爭議 校方決策缺乏公開透明遭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