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精心打造優質思政課向課堂要“點頭率”
“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當揚州大學思政課教師唐勤在“毛概”課上用10秒鐘時間,把這段鄧小平同志1979年答日本時任首相大平正芳的內容朗聲背誦出來時,教室里響起了一片掌聲。
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戰場”。近些年,揚州大學開展研究型教學,精心打造優質思政課,涌現了一批像唐勤這樣的“魅力型”思政教師,他們的課堂既“實”又“活”,不僅贏得了笑聲、掌聲,更有贊嘆聲,學生不僅“抬頭率”高,“點頭率”也高。
“秀”經典:做學生的“活教材”
這些年來,唐勤每節課必“秀”的經典論述背誦環節總會讓課堂掀起一個高潮。計算背誦的用時和校對內容的準確成了學生們最愛干的兩件事。
“課堂上,把原著一字不差地背下來,不僅講述了知識要點,還能調動課堂氣氛。”在唐勤看來,背誦原著和對照書本念完全不同。
從教30年,他把《論十大關系》《為人民服務》等經典篇章背得滾瓜爛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備足功課是上好思政課的黃金通道。對原著的熟稔,是我平時在備課中不斷積累起來的。”唐勤說。
除了有背誦原著的“超級大腦”,從1986年開始,唐勤還堅持用剪報的形式備課。近30年里,他積累了上百萬字的剪報資料。這成為他授課內容的一個“活水之源”。“我希望用自己的教學態度影響學生。”他說。
學生林勁說:“在唐老師的課堂上,甚至可以看到我們出生之前的報紙,這讓我們特別感興趣,也被他的敬業精神所感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被認為是思政課里難啃的骨頭,但揚州大學老師張扣林偏偏將這塊硬骨頭“燉”得入口即化。“思政課是具有科學性的,講究以理服人。怎么樣才能以理服人?只有我們自己認真鉆研理論,研究教材,把理論和教材‘煮透’,才能更讓人信服。”他說。
一名大四學生向記者講述了一件“藏書軼事”。2016年愚人節,學生跟張扣林開了一個玩笑,想檢驗一下老師對課本到底有多熟悉?幾個同學偷偷把他的教材藏了起來。上課后,尋書不得的張老師鎮定自若,侃侃而談,授課內容沒有任何差錯。這個橋段傳開后,很多同學成了張扣林的粉絲。
張扣林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尤其是思政教育一線的老師,更要有個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的形象。要走進學生中間,把自己當做‘活教材’。”
活課堂:動起來,更精彩
前不久,揚州大學老師魏吉華的學生建了一個微信群,大家使用最多的一個表情包就是魏老師在課堂上“側耳傾聽”的樣子,下面配了句“你大聲告訴我”,形象生動,詼諧有趣。
“有什么想法請大聲告訴我!”這是魏吉華上課時的口頭禪,他鼓勵學生在課上積極發言,甚至可以隨時打斷自己。“只有互動起來,參與進來,課堂才不枯燥,學生才有獲得感。”他說。
討論課是他教學中經常采用的形式,把教材章節拆分為若干專題,設置思考題,讓學生收集、整理資料,提出觀點和見解,相互討論。學生們經常爭得面紅耳赤,他卻站在一旁心里“偷著樂”:“爭得厲害,說明學生思考得深,有思考,就會有所得。”
下課后,他也和學生打得火熱,經常帶他們參加社會調查和實習。
“我們很喜歡魏老師,他的聲音渾厚有磁性,平時微信上請教問題,魏老師總會耐心地用語音解答。”魏吉華“法學概論”課的學生李明洋說,“魏老師會推薦我們看一些法制類電視節目,讓我們理性看待社會問題,樹立法治意識,學院里同學都喊他男神。”
魏吉華說:“95后富有朝氣,要尊重和引導他們,通過交流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將思想內化于心,并通過實踐不斷檢驗和鞏固。”
“案例控”:用本土案例增強代入感
吳林斌是思政課堂上地道的“揚州學派”,他上課有一個“妙招”,就是從本土風物人情庫中“淘”生動有趣的案例和故事。
研二學生謝忠鵬至今對2015年的一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記憶猶新。在那堂課上,5位“揚州好人”集體走進課堂,分享他們的感人故事。“當時,我們很多同學都熱淚盈眶,道德之美讓我們內心充滿崇敬。”謝忠鵬說。
“讓有理想的人說理想,讓有道德的人講道德。‘揚州好人’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教材’。道德模范現身課堂,讓習慣于批判性思維、習慣于數字化生活的大學生感到震撼。”吳林斌道出了請“揚州好人”進課堂的初衷。
在擔任揚州市總工會、婦聯的兼職“義工教授”,參加地方媒體組織的咨詢活動等過程中,吳林斌搜集了大量揚州本土思政教育素材:“大學所在的城市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活素材庫’,在課堂上使用本土案例,學生的代入感會更強。”
他還拿出1個學分,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在社團活動、志愿服務、打工家教等活動中體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思想和身體同時在路上。
“讓思政課回到學生的身邊,說學生身邊的人、講學生身邊的事,與日常生活有機融合,才能讓學生把思政課當成‘自己人’。”吳林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