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心理專職老師缺乏致中小學心理健康課如雞肋
青少年時期,是人們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是一個開始從家庭邁向社會的轉折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心理急劇變化的時期。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部門的一項調查顯示,雖然寧夏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等都加強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教育,但仍有35%的青少年存在障礙性心理問題。
與之不相適應的是,對問題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教育資源有限,師資力量薄弱。記者調查發現,寧夏絕大多數學校都開設有心理咨詢室,有地方、有設備,卻沒有專職的心理老師,全區心理學專業畢業的老師不到10名。“教育心理學專業畢業的老師本來就少,特崗招聘又不招這個專業,一些學校只能從其他編制里挪出名額招聘,這些老師被招聘進來后,往往在承擔其他課程教學同時,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或完全從事其他與心理健康教育無關的工作。”寧夏教育廳心理健康教研員丁曉玲告訴記者。
青少年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小丁又沒來學校嗎?”2016年9月的一天,寧夏銀川市金鳳區第四回民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課上,班主任王老師無奈地問。“開學沒多久,就開始逃課了。”王老師記不清這是小丁第幾次逃學了,“很讓人頭疼,跟家長也溝通過多次。但是沒辦法,他就是不愛來學校。家長送到門口,看著他進學校,他還是有辦法逃課”。
王老師把小丁的情況反映給了副校長黃惠。“從10月份開始,我重點關注這個孩子,發現小丁不愛跟同學交流。回到家里也不怎么和父母說話。”黃惠說。隨后,黃惠讓小丁做沙盤測驗,并多次嘗試跟小丁聊天。“大概做了2至3次的沙盤測驗,小丁開始愿意跟人交流”。原來小丁不想上學,是因為父母離異,他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與人傾訴后,慢慢地小丁開始敞開心扉,現在也不再排斥上學。
小丁是幸運的,有老師及時發現并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心理干預。然而,就在2016年12月以及今年1月,銀川連續發生兩起中學生離家出走事件,其中一名13歲的女孩由于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家人說了她幾句后就離家出走,最后警方在開往浙江杭州的火車上將其找到。另一起是期末考試后,寧夏六盤山中學的一名學生與家人失聯,最后在銀川警方和北京警方大力尋找下,女孩轉危為安。據女孩家人轉述,期末考試后,女孩成績不理想,總覺得自己對不住父母,由于背負的思想壓力太大,她便萌生了打工掙錢幫父母減輕負擔的念頭。
“由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中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的厭學情緒滋長。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討厭學習,對家長和老師有抵觸情緒,嚴重者表現為有意逃課,甚至輟學。”寧夏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劉勖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