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氣跟不上氣候變化?要傳承也要發展
時間:
小采
熱點資訊
2月3日正月初七,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意味著春季的開始。
北京京源學校小學生何苗與自己精心繪制的節氣年歷。
不過,知名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宋英杰指出,立春是所有節氣中,寒冷程度排在第三位的。以氣象學的季節標準衡量,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
那么,仍然比較寒冷的立春節氣,為什么代表著“春季的開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天氣氣候的變化,剛剛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二十四節氣,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還有用嗎?
按照現代氣象學標準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實際上是在迎春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后順序。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二十四節氣自秦漢時期至今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