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如何尋找自信?教師不能只“快遞”知識
老師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卻昏昏欲睡或者干脆睡到下課鈴聲響起,抑或興致勃勃地刷手機,旁若無人地鼓搗其他活兒……這種課堂氛圍讓不少思政老師“心累頭大”。
如何喚醒昏睡的思政課,已成有關部門及高校的“重大命題”。近日,來自多所高校的思政老師相聚在第三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發展論壇,紛紛為激活思政課出謀劃策。
教師們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
“現在大學校園都已是95后、00后,伴隨互聯網長大的一代獲取信息知識的渠道更多,價值觀也更加多元化。”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沈震說。被稱為“網絡原住民”的他們相較更關注虛擬的網絡世界,更關心自己現實中的“小時代”和“小確幸”。不少人對思想政治教育不感興趣,甚至有些抵觸和質疑。
為化解這種情緒,沈震使出妙“招”:在不少教師視手機為課堂的洪水猛獸,把課堂比作教師和手機爭奪學生的一場角力時,沈震卻告訴學生們“上課時請記得像帶教材一樣帶上手機”!
學校里炸了鍋!這位教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沈震帶領技術團隊自主研發名為“中成智慧課堂”的教學軟件平臺。這個平臺可課前推送預習資料,課上組織全員互動,課下互動延續,科學化、過程化的量化評估形成教學體系運行反饋的良性循環。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智慧課堂可實現“全員實時互動”,比如教師通過該平臺發布問題,學生用手機App即可作答,且所有學生的答案可實時顯示在大屏幕上。“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很搞笑,有的也很有啟發,能碰撞出很多火花。”北京工業大學一位同學說。
實際上,為了上好思政課,教師們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也是“蠻拼的”。
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把教學App請進了思政課堂,VR(注:虛擬現實)也在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近代史課上驚艷全場,讓學生在教室一方天地內即可“重走長征路”。
而沒有這些“燒錢”的新技術的老師,有的開始解鎖微信公眾號的教學新技能,通過微信公眾號后臺留言實現課堂上的實時互動;有的試著微博上突圍,如微博昵稱為“指尖上的思政課TDD”的屠丹丹在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部任思政老師,通過發起微博話題引導同學們線上討論,討論激烈的時候,評論過千條。
學生不能從課堂中有所獲,再酷的技術也會淪為“廢柴”
如果不能讓學生從課堂中有所獲,再酷炫的技術也會淪為“廢柴”,再高大上的思政課也會變“雞肋”。
不少同學都“感覺思政課沒啥用”。究其原因,沈震分析,“思政課多是抽象的理論,而不少老師在講課時只是單純把教材搬上PPT,只是在‘快遞’知識,而不在乎學生們簽不簽收。”所以在上課前他就通過手機給學生推送資料,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配合理論講授的教學案例越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實際,越能滿足孩子們成長的需要,就越有說服力和實效性。”
“思政課是講大格局的思維,但學生是‘你有你的大格局,我有我的小確幸’。”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熊曉琳教授建議老師們要因時而進,不斷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感染力和實效性。“在教學內容上,要有問題意識,注重四點交集找問題,即把教學重點、理論難點、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點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方法上,可以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方法,用接地氣的語言向他們傳授大格局的思想”。
思政課也并非中國特有,但不同國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比如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入公民教育等之中。而美國大學思政教育除了課堂教學,還致力將這種教育社會化、通俗化、政治化,對此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宋磊也有同感,“比如正上映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其實講的就是美國的自由主義和愛國主義,用這種形式更容易無聲滲透”。
上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
“思政課能不能上好,關鍵在人,關鍵在于老師。”熊曉琳在論壇開幕伊始就強調。坐在下面濟濟一堂的思政青年教師們,很多都是熊曉琳的“學生”。
2013年,熊曉琳的名師工作室受北京市教工委委托,承擔了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論課新上崗教師的培訓任務。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趙亮就參加了第一期的培訓。
和初來乍到時的茫然無措相比,如今的趙亮在課堂上更有章法,利落的發型,得體的著裝,張弛有度的節奏,為其課堂加分不少。
屠丹丹周圍也有和她一樣的85后思政老師,她認為不少青年教師雖有著漂亮的履歷和深厚的知識積累,但在為師解惑方面還是經驗較欠缺,講課方式生硬,所以培訓還是很有必要。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說:“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尤其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正面臨四大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地位被弱化的挑戰、核心價值觀遭遇市場逐利挑戰、傳統教育方式面臨新媒體挑戰、人才培養面臨敵對勢力挑戰。”而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意識形態建設的生力軍,對其進行培訓無疑就更具緊迫而現實的意義。
“良師必定學者,學者未必良師。”目前已培訓了300余名高校思政青年教師的熊曉琳建議,“思政課老師必須首先是一個理論研究者,對相關理論有深入的研究,做到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深入淺出。其次,教學是門藝術,必須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因課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