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教師140多人次北師大充電
北京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原為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中學,2014年6月18日正式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開始與北師大合作辦學。依托北師大雄厚的辦學教育資源,繼承和發(fā)揚學校優(yōu)良的辦學傳統,融入北師大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將北師大的辦學理念,深深扎根于四附中辦學思想的土壤之中,形成四附中“師生為本,激揚生命”的辦學理念和“傳承、融合、創(chuàng)新、提升”的辦學思路。全校師生都浸潤北師大的風格氣質,懷抱家國情懷與仁愛大義,堅守科學精神和人本觀念,具備未來意識與國際視野,保持文化品位。
借力平臺資源:汲取北師大文化
更名后,北師大平臺的專家來學校做專業(yè)培訓多達40多次。學校教師近140多人次參加了北師大平臺的相關培訓和學習。
據介紹,學校以平臺校際互聯的方式,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為了便于學校進行校際間的學習和交流,北師大基礎教育合作辦指定了北師大良鄉(xiāng)附中和北師大三帆中學作為學校交流學習合作校。學校指派部分干部教師,以“影子教師”的方式,全方位地進入到校際合作校開展學習,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獨到的校園文化、科學的管理方式,確保教師在這種隊伍建設的改變中不斷提升綜合素質。與新學校形成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點對點的深度交流,以期形成合作學校之間新老互動、優(yōu)勢互補、共同提升的校際合作關系。在合作辦學的優(yōu)勢下,學校組織學生走進北師大,通過參觀科技實驗室、舉辦18歲成人儀式和高考百天動員等眾多活動,讓學生和家長都能在百年師大校園中感受濃厚的大學歷史文化。
凸顯學校特色:高中生可接受系統音樂、舞蹈教育
學校更名后,成立“雙北”舞蹈素質實驗班。教學課程由學校骨干教師授課,舞蹈課程主要由北京舞蹈學院教師授課,每周安排至少五節(jié)舞蹈訓練課,讓學生學習不同舞種,感受舞蹈的魅力。高中三年,學生可接受比較系統的音樂、舞蹈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與訓練。
學校非常重視社團工作的推進,倡導學生以社團、活動小組的形式積極開展各項文體活動,讓學生在不同領域內都學有所獲,用興趣激發(fā)學習的意識。在初高中每個社團都有指導老師進行指導和管理。學校將學生社團納入校本課程,與學科拓展、博物館課程共同組成我校的校本課程體系。每周二下午專門安排1個小時的社團活動時間,社團面向全體學生招聘,本著學生自愿報名、社團面試選拔的“雙向選擇”原則,以達到“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社團、社團招到符合要求的學生”的雙贏結果,使得學生的興趣特長得到發(fā)展。
完善課程體系:逐步拓寬學生的活動空間
依托學校特色博物館課程,學校綜合實踐類校本課程實現了從點到線到有主題的立體式發(fā)展。與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社會大課堂等進行整合,重在通過實踐活動全方位提升學生能力,并形成了以主題匯報為主的學生展示實踐成果的模式。逐步拓寬學生的活動空間,充分利用社區(qū)資源來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與生活體驗。學校和北京汽車博物館簽約,學生定期到汽車博物館做義務講解員;組建“指南針”學生團隊,義務指路;帶領學生走進北京各大博物館,讓學生在博物館中找到學習的增長點和樂趣。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與社區(qū)乃至社會多層面多維度地接觸與聯系,構建了一個更為真實、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
學校是豐臺區(qū)十二所中華傳統文化項目校之一,中華書局項目組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從暑期到年末科研室?guī)ьI我校部分學科教師先后參加了多次培訓,從暑期骨干教師成長營六天大容量的培訓到中華傳統禮儀、我們一起來寫字、碑帖拓印、建筑模型搭建、線裝書的裝幀等一系列階段性培訓,老師們的傳統文化素養(yǎng)有了很大提高。科研室先后聘請校外中華傳統文化專家對學生進行培訓。聘請了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為初二、初三學生進行了“中華傳統文化禮儀”的培訓,中秋節(jié)由語文組策劃承辦了精彩的“中國心、中秋月”詩會,聘請北京吟誦研究會的老師為初一、初二學生進行了“我們一起來吟誦”的培訓。通過培訓,學生們獲得了一定的傳統文化信息,也深深地被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