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發布強化正面倡導
1月4日,《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2016年修訂)》日前正式發布。新《規范》強化正面倡導,大幅減少約束性要求,對不剩飯菜、尊重他人隱私等提出具體要求,強化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等要求。
據介紹,市教委組織專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歷時一年,對現行的《北京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北京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進行修訂。修訂后的《規范》合并成為《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新修訂的《規范》共15條,涵蓋了中小學生日常行為的主要領域,從學習生活到社會交往,從個人習慣到公共生活規則,突出了導向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等
新《規范》強化正面倡導減少約束性要求
新修訂的《規范》,保留了如熱愛祖國、孝敬長輩、尊敬老師、關心同學等2004版《規范》中仍具時代價值、體現傳統美德、應長期堅持的內容;但同時,對于保留內容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強化了遵紀守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環境保護、國際交往等方面的要求。
新《規范》針對當前中小學生行為表現的突出問題,強化正面倡導,大幅減少約束性要求。
例如針對學生浪費現象,提出“節約資源,水龍頭隨手關緊,不用燈時隨手熄滅,用餐不剩飯和菜”的具體要求;針對學生在公共場所存在的不文明行為,提出“觀看演出或比賽時,遵守場館要求。在圖書館閱覽或博物館參觀時保持安靜”。
同時新《規范》力求具體、可行、可檢測。如要求學生做到“聽從父母的教導,主動與父母交流,禮貌回答問話”。在社會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隱私,不妨礙他人的工作、學習和休息。
為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規范》提出“認識并遵守交通標志、標線和信號燈。乘坐公交車、地鐵及購物時自覺排隊,主動給老幼病殘孕人士讓座,公共場所靠右行走”。為培養學生志愿服務精神,提出要“主動進行實名志愿者注冊,積極參加校內外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
北京八中校長王俊成認為,新《規范》將原有的條目進行歸類、精簡、凝煉,內容更加清晰明了,可檢測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了。從語言描述方面看,大大減少了教導性的語言,如“不”,變管教性要求為正向引導,更易被學生接受。
新《規范》行為要求更細化
新修訂的《規范》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自然四個維度研究確定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學習生活中所涉及的基本行為,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小學生必備的、關鍵的行為要求。
首都師范大學田國秀教授認為《規范》的落腳點一定是行動,新修訂的《規范》每一條都落實到引導中小學生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確實體現了“行為規范”的定位與特征。
北京師范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教育學部教授石中英認為,此次修訂《規范》不僅涉及到學生與自我的關系,且涉及到學生行為與他人、與社會、與國家、與自然的關系;很好地總結了中小學在立德樹人方面的實踐經驗,將一些普遍有效的做法加以概括和歸納,如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尊重世界各地文化差異、主動進行實名志愿者注冊、合理使用網絡等,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性。
北京市第十四中學高一年級郭佳祺同學表示,現在傳統節日同學們只知道元宵節吃湯圓,端午包粽子,但節日文化的內涵卻少有人知,新《規范》中恰恰提出了要知道傳統節日的內涵。
將學生行為規范納入綜合素質評價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市教委要將學生行為規范表現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并將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學養成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提升中小學生國家意識、法治意識、道德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生態文明意識。
東城區教委主任周玉玲表示,東城教委將帶領各有關科室進行認真學習和解讀,通過東城教育智慧講堂,對校長、書記黨政一把手進行培訓。通過行政傳達、東城教育網、東城教育微信公共號、東城數字德育網等途徑宣傳《規范》,營造人人知曉、人人學習、人人踐行的氛圍。
延慶區教委主任魏旭斌表示,將以籌辦2022年冬奧會為契機,認真總結以往落實《規范》的經驗做法,切實推進新《規范》的落實。
順義區仁和中學閆春霞老師說:作為一線教師,要全面知曉《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各項內容并以身作則。要在言行舉止、文明禮貌、衣食住行、遵規守紀等各面做學生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