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討會召開
12月28日下午,由國內知名游學教育專業機構、新三板掛牌企業世紀明德主辦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學習交流研討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原黨委書記黃百煉,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鄭增儀,清華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教授、清華附中原黨委書記沈振基,北京市北外附屬外國語學校校長林衛民,北京市海淀區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馮軍,北京保監局人身險處副處長楊坤,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尹百寬,光明日報教育家雜志社總裁、北師大少年傳媒學院執行院長徐功明,中國人保壽險北京分公司團體部副總經理韓笑,世紀明德董事長王學輝,世紀明德CEO王京凱等來自政府、學校、業界、媒體的領導、專家、校長及代表出席會議,CCTV中學生頻道主持人凌敏擔任會議主持,與會嘉賓圍繞“《意見》的解讀與落實”這一主題,就剖析政策內涵及發布意義,推進研學旅行組織管理制度建設,探索將研學旅行有效、有機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的實施舉措,構建研學旅行安全責任標準體系,量化研學旅行獲得感,解讀研學旅行公益性原則,展望研學旅行未來發展等具體議題深入探討,為研學旅行產品發展出謀劃策,為中國教育未來獻計獻策。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日報、中國旅游報、新華網、中新社、中國網、參考消息、新浪網等二十余家媒體蒞臨現場,進行了報道。
什么是研學旅行?文件的發布有何意義?
《意見》第一條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原黨委書記黃百煉認為,“研學旅行它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是我們現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一種最好的輔助手段。從政治意義來講,研學旅行是我們在生發立德樹人這個教學方式的創始。立德樹人是黨中央對我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的一個根本的要求,特別是12月7日習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重心把思政工作貫穿全程;教育意義上,研學旅行可以推動解決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即能力的缺失,真正地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對中華古老的歷史悠久的文化真正的熱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和信念;經濟意義上,全國三萬多學生,中小學生有兩個多億,把研學旅行拉動起來,對拉動我們的消費具有重大影響;社會意義上,多部門聯合發文,這種組織協調的功能對推動我們教育事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把研學旅行做好,充分協調好,可以創造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原國家副總督學,教育部原基礎教育司司長王文湛此前曾表示,“研學旅行屬于學生綜合社會實踐課的一個組成,我們對研學旅行的認識由點到面,由表及里,有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意見》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十二字核心,即‘兩個集體,兩個結合,重在教育’。”
研學旅行如何有機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與現有教育體制實現共贏?
《意見》第四條明確說明“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如何做好研學和旅行的合理分配,促進研學旅行有機有效納入學校教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