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探討中小學研學旅行:安全問題不容忽視重在教育
《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學習交流研討會28日在北京舉行,政府官員、學校校長、業界高管、專家學者等出席會議,共同剖析研學旅行政策內涵及發布意義,探討研學旅行未來發展方向,并為中國教育未來獻計獻策。
12月19日,教育部、旅游局、財政部、發改委等11家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計劃,建立健全研學旅行的經費籌措、評價監督機制,推動行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何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意見》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原國家副總督學、教育部原基礎教育司司長王文湛曾表示,“研學旅行屬于學生綜合社會實踐課的一個組成,我們對研學旅行的認識由點到面,由表及里,有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意見》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十二字核心,即‘兩個集體,兩個結合,重在教育’。”
在研討會上,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原黨委書記黃百煉認為,研學旅行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體驗式學習,是一種最好的輔助學習手段。從政治意義來講,研學旅行是立德樹人教學方式的創始。
世紀明德CEO王京凱認為,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計劃后,主要會發生三種變化:即選修課變為必修課、隨機性變為計劃性、從少量參與到廣泛參與。他說:“研學是目的,旅行是載體,一個完整的研學旅行應包括課程、線路、基地、導師、安全方案五大元素。”
北京市海淀區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馮軍稱,處處皆學問,對于孩子來講,如何設計每個環節都讓他們有所收獲,這是一個技術性更高的要求。怎么看出門道,講出學生們喜聞樂見的知識,需要專業機構和專家共同努力。
針對研學旅行安全以及誰來擔責的問題,《意見》第一次明文規定,“學校組織開展研學旅行可采取委托開展的形式,與有資質、信譽好的委托企業或機構簽訂協議書,明確委托企業或機構承擔學生研學旅行安全責任。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鄭增儀表示,研學旅行不只是保險的問題,更重要是它有沒有安全預案,活動前有沒有進行安全教育,在活動中也可組成安全小組,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在組織中落實安全。
中國人保壽險北京分公司團體部副總經理韓笑說:“安全問題始終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大問題,要想解決,光靠堵不行。一方面是外在的,從客觀上工作要做細,要認真負責,建立責任制。另一方面是內在的,要引導、幫助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自我保護能力。”
此次研討會是繼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意見》后,業界首次全方位、多角度解讀《意見》的研討會,旨在立足不同視角,探究“研學旅行在中國”的優質落地方案,率先落實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的推進措施,科學引領研學旅行實現行業聚變。(記者于立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