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國少年兒童生態道德教育論壇舉行需要更多行動派
首屆全國少年兒童生態道德教育論壇近日在深圳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的兒童教育專家,圍繞“童年,與自然為伴”這一主題,聚焦生態(自然)教育與兒童健康人格養成、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等話題。
作為教育理念的一種創新,兒童生態道德教育的提出,有著明確的現實指向。伴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高樓大廈的空間阻隔、電子產品的吸引等,越來越多的孩子得了“自然缺失癥”。這種缺失已經讓一些孩子產生了缺少安全感、性格孤僻、缺乏合作共享精神等行為和心理問題。讓孩子重歸自然、與自然為伴,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培養具有健康人格的人,面對這道極具緊迫性的教育課題,國內外一些先行者開始了探索。
2008年起,中國兒童中心開始實施全國少年兒童生態道德教育項目。這一項目提出了“兒童參與”的教育理念和“行動研究”的實踐原則,鼓勵孩子主動參與自己的成長環境與教學方案,比如開辟專門的種植園作為孩子的生態活動場所,讓孩子全程參與植物的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回歸與大自然的親密關系。
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兒童生態道德教育融合了生態教育與道德教育,旨在引導兒童尊重自然、關愛自然,并把“尊重與保護”“分享與節制”等人與自然的相處法則,推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處。比如,參與一些帶有任務性質的游戲、競賽類課程,可以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以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登山類體能活動中,孩子可以錘煉意志品質。誠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孩子們在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過程中,會對人與自然本應有的和諧關系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并增強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能力。
以教育為名,卻不局限于教育,“兒童生態道德教育”有著更為廣泛和深遠的影響。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課題。而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兒童代表著現在,因為兒童對成年人、對家庭有著特殊的影響,“小手拉大手”是孩子與大人的共同成長;另一方面,兒童更代表著未來,當他們長大成為社會發展與建設的主力軍,如何面對自然,怎樣與自然相處,決定著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走向。
兒童生態道德教育需要科學推進,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作為一門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則與方法融入現代全民性教育的系統學科,生態道德教育的課程設計、細節構思能否契合兒童成長學習的需求,決定了其教育效果。
首先,課程內容設置要從當地自然生態的特征出發,讓兒童充分領略“在地感”。北國風光、江南景致、沃野千里、層巒疊嶂……中國多樣化的自然環境,為兒童生態道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場景和素材。物物相關、相生相克、能流物復、時空有宜、承載定額、協調穩定、環環相扣——有學者這樣總結自然生態的特征和規律,由此衍生出很多新穎的課程內容。而孩子認識自然的第一步,應該是認識自己的家鄉。
其次,要讓兒童充分參與。在生態道德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教育者要秉持尊重與平等的原則,接受孩子的意見與建議,營造兒童友好型的支持、開放環境,特別要適應兒童的學習心理、關注每個孩子的獨特個性,靈活運用游戲等教育方式。
總之,圍繞“童年,與自然為伴”這一主題,兒童生態道德教育需要更多行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