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照本宣科福建高校思政課創新宣講路徑受追捧
提起思政課,你會想到什么?是艱澀的專業名詞,還是深奧的理論?
去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發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后,我省高校思政課綜合改革創新步入了新的階段。告別照本宣科,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全面革新,從單向灌輸走向雙向互動,鼓勵思辨重視傳承,思政課正在變得精彩紛呈。
告別照本宣科思政課受追捧
“當道德與法律起沖突時該怎么辦?”“你怎樣看待大學生自殺現象?”“集體主義過時了嗎?”“青春是追求夢想還是立足現實?”“君子活得更好還是小人活得好?”……
這學期初,當福建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陳志教授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上開列出話題名單時,地理科學學院的大一學生黃藝丹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如今思想道德修養課成為她和同學們期待并追捧的一門公修課。
不僅因為期末不用考試,采用過程性評價的全新教學評價模式,更因為對話式教學改革帶來的新鮮感。
臺上老師自說自話,臺下學生或睡倒一片,或擺弄手機,成為很多學校思政課堂的“標配”。內容“枯燥”、教學手段“傳統”,5年前的福建師大的思想道德修養課也曾是“死水一潭”。
一個老師從頭講到尾,但個人知識結構總有長短板。福建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決定對單人教學的授課模式“開刀”,在思想道德修養課試點協作式教學制度。“三個教師組成一個團隊,每個老師負責講授各自擅長的領域。”
“改革初見成效,學生滿意度提高。但還是有相當部分學生是低頭族,不愿意動腦筋,那就請他們上臺自己講。”陳志說道。
請學生上臺自己講,這需要教師把握好度。既要準確把握學生所學所想,又得深入研究教材,才能避免教學“目中無人”或者“劍走偏鋒”。
福建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團隊針對思想道德修養課課整理了近百條話題,再通過學生的問卷調查,精選出30個左右具有時代熱點性的議題作為課堂展示的備選題庫。“這些問題既是學生關切的現實問題,又是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是學生成長主題和教材主題的有機結合。”
學生們自組團隊,抽選議題進行小組展示,這一環節占到期末成績的60%,再加上探究報告(占比20%)和個人參與(占比20%)。過程性評價考核模式,告別照本宣科,傳統的課堂秩序被顛覆。“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更讓人欣喜,師生走向平等對話,甚至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對話。
“大家奇思妙想特別多,唱歌跳舞甚至拍微電影,各種手段層出不窮。每支隊伍的上臺都很驚艷,思想道德修養課甚至成了金句庫,經常是學生問倒學生,甚至問倒老師。”文學院的郭思恒對當年思想道德修養課課的精彩課堂念念不忘。
“翻轉課堂”“慕課”等新興教學模式也活躍于我省的高校思政課堂,全面挑戰“教師講,學生聽”模式。廈門理工學院、集美大學在形勢和政策課教學上進行改革,引入慕課教學。龍巖學院的學生通過自編自演的小短劇,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表現得形象生動。
創新宣講路徑價值引導領路
如果老師僅僅把思政課看作一門需要學生掌握具體知識的課程,那么他將跳不出思政課難上的怪圈。
“思政課要塑造學生的能力。”福建農林大學的劉新玲老師提出,“真正的價值引導,是幫助學生向著理性、成熟跨進。”
不能說“95后”的學生不關心政治,只要激發起學生的鉆研動力,學生自然會參與到課堂中來。即使是看起來最為枯燥的純理論課程其實也具有魔力。
福州大學在《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上給學生們布置了特別的作業——自選題目拍攝歷史情景劇,讓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增添學習的樂趣。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上組織學生開展情景劇表演競賽,最后的決賽在全校最好的報告廳進行,決出年度冠軍團隊。
作為曾經的參賽選手,福大土木工程學院的杜凱覺得參賽就是一次極佳的學術訓練。“從班級初選到復賽,最終入圍決賽,我們的話題從‘老人變壞了嗎’到‘談自由的邊界’。不僅有課任老師的指點,我們還參閱大量的課外資料,這教會我們全面客觀的思維方式,還有參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傳統的理論宣講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不少高校開辟了創新路徑,采用社團等模式,將理論宣講更好地融入學生群體之中。全國百佳大學生理論學習社團——福建師大青年學生理論研讀俱樂部就將經典書籍的研讀延伸到課堂外,讓理論學習常態化、生活化和實效化,構筑學生強大精神支柱。
福建師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會在全校各級學院設立了分支,將理論研究與專業學習結合。例如地科院與“一帶一路”,環境學院與生態文明建設,海外教育學院談和平外交等等。他們創作的小葵說經典系列動漫作品,還被應用到中學課堂。
教學實踐配套入耳入腦入心
“講授‘道德’課程,不是光憑坐在辦公室看教材就能產生的。有些事我不親自去做,怎能讓學生信服?”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新玲老師說道。
近年來,劉新玲除了帶領學生團隊進行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的安置問題研究,還親力親為做公益:與服刑人員一起過春節,開設助殘志愿者培訓選修課,邀請專家舉辦公益演講,為社會公益組織募捐……
實踐是學好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思政課入耳入腦入心,落實在地的關鍵。越來越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課堂都采用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配套的模式,讓行走的課堂成為活化思政課的抓手。
今年新學期,福建師大的思想道德修養課增加了一項6分的道德評價加分項目,通過設置志愿服務、遵守社會公德、參加班團活動等10個具體指標,考核學生的道德實踐效果。
無獨有偶,今年福州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組織學生走訪“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進行思政課現場教學。閩南師范大學推進谷文昌精神進課堂工作,邀請校外專家來校進行講座,每學期組織學生到東山開展學習谷文昌精神的實踐教學主題活動。
此外,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校際合作、跨區域合作已經成為常態。全省組建了10個教學協作中心,成立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聯盟,開展結對帶教活動,老校帶新校、本科帶專科、強校帶弱校。
“我省正在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轉化五大平臺、教學創新四個環節、要素保障三個傾斜’等創新體系的建設,打造精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讓同學們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王建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