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高校聯姻好壞誰說了算?“光環”一定有干貨?
吸引力
“名人教授”自帶光環“名人課堂”干貨十足
高校或研究機構聘請名人做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的現象近來屢見不鮮,并頻頻引發爭議。大體來說,“名人教授”分為兩類,一類是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普利策獎等著名大獎項得主,另一類則是文娛圈和政治圈的公眾人物,比如政客、導演、演員、作家、體育明星、記者、編輯和詩人。而后者,正是大學校園中備受質疑的“名人教授”主體。反對者從高校學科建設和發展著眼,認為這是“高校和名人之間心照不宣的利用”;贊同者堅持兼容并包和任人唯賢,反問“名人一定不能當教授嗎?”
事實上,“名人教授”既能開一代新風,也可能成為“南郭先生串門”的一場鬧劇,或者讓高校得不償失。到底利弊如何,是好是壞,校園里的教職工同事,以及身處課堂現場的學生,才是對此最有發言權的人。
在美國,不管職位如何,基本上所有在大學任職的教職員工都被稱為教授。此外,美國教授系統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終身系統,另一個則是非終身系統。相對而言,“名人教授”大都處于非終身系統內,任期較短,沒有科研任務,較多擔任兼職、訪問、講師等職位。
多年以來,“名人教授”都是美國大學之間進行激烈競爭的“殺手锏”和“吸引源”之一。在連續多年招生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2007年,紐約市立大學(CUNY)直接打出了名人牌,推出“名人教授”系列招生廣告,在地鐵、公交、報紙、網站等進行大量投放。海報標題“看看都是誰在CUNY教書!”非常引人注目,美國桂冠詩人比利·柯林斯、另一名桂冠詩人查爾斯·西米奇等名人則以“代言人”的姿態出現。招生說明也很簡潔明了:“世界一流人才,獲獎學者。紐約市立大學,他們的教室。紐約市立大學,你的大學。”
事實上,由于美國聯邦政府削減研究經費、生源減少等原因,高校不得不借助“名人教授”這一亮點拉攏資源,爭取吸引海內外學生,各高校對于“名人教授”資源的爭奪也日趨激烈。《洛杉磯時報》表示,高校聘請“名人教授”的趨勢非常明顯,在名人資源豐富的南加州更是如此。相比出現在《高等教育紀事報》上的人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南加州大學更可能聘用那些刊登在《人物》上的名人。
大學“名人教授”之多,以至于“十大最有名的名人教授”這類榜單年年都要更新。美國《大西洋月刊》把“名人教授”歸類分成不同類型。第一類是經過多年努力最終成為資深學者的,比如耶魯大學的冷戰研究專家約翰·蓋迪斯;第二類是曾經的政策制定者,比如喬治城大學的美國前國務卿瑪德琳·奧爾布賴特和斯坦福大學的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第三類是略涉學術但是不以學術為主的暢銷書作家,比如為《紐約客》撰稿長達20多年的暢銷書作家牙買加·琴凱德,她在哈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第四類則是原有事業衰落之后轉行去大學的,比如因為緋聞和泄密不得不辭職的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大衛·彼得雷烏斯;第五種則是文化藝術界的著名導演、演員、體育明星、記者等,比如美國最具黑人意識的黑人導演、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斯派克·李,就在紐約大學給研究生上課。
事實上,“名人教授”們也承認,之所以成為學校、學生的選擇熱門,不僅僅因為其專業積累足以傳經授道,也因為自己擁有名氣和資源。名人身上兼具的外在光環和隱性資源,才是許多高校趨之若鶩的最大理由。
一方面,學校能夠借助名人獲得學生青睞,挽回逐漸凋零的聲譽,甚至獲得大筆贊助和其他額外資源。最好的例子,便是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卸任總統后,卡特到艾默里大學擔任教授,并組建了非盈利智庫“卡特中心”。緊接著,憑借強大的號召力和豐富的人脈資源,該中心招攬了大批頂尖人才,在包括中國在內的70多個國家進行政治改革、公共健康、教育和研究等多個項目。鑒于卡特“數十年來為和平解決國際沖突付出的不懈努力”,他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位自稱是“種花生的農民”的前總統,可以說是艾默里大學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另一方面,名人課堂意味著最前沿、最實在的干貨分享,甚至與業內頂尖人才交流合作的機會。畢竟,不是所有加州藝術學院和紐約大學的老師,都能像“蜘蛛俠”詹姆斯·弗蘭科一樣,把好萊塢一線女演員娜塔麗·波特曼拉去拍學生的電影作業。他的學生也表示,選課理由很簡單,“上他的課意味著更多機會”。
爭議
高調惹人厭高薪惹人怒教學水平惹人哭
然而,“名人教授”給高校帶來的并非全是好事。美國知名網絡雜志《石板》就曾經發表文章,強烈呼吁大家停止對“名人教授”的崇拜。通常來說,主要爭議可以概括為“高調惹人厭”、“高薪惹人怒”和“教學水平惹人哭”三方面。實際上,校園師生很少懷疑“名人教授”的才學和資歷,反而更關注學校教職工是否得到平等對待,支出預算是否花在了刀刃上,教學質量是否得到保障等等。
2007年,紐約市立大學發布了一組相當高調的“名人教授”系列廣告,之后引起校園師生的強烈抗議,認為此舉是對大部分教職工的忽視和否定。校園里隨即出現各種仿“看看都是誰在CUNY教書!”的廣告,比如“看看都是誰曾經在CUNY教書”,“看看都是誰在阻止CUNY產生更多終身職位教授”,“看看都是誰在負責校園安全工作”。言下之意,學校在兜售“名人教授”時,也應該關注一下校園的“面包和黃油”——非終身制全職教授、兼職教授、研究生以及眾多兼職工作者。一時之間,要求平等的聲音不絕于耳。
師生們對于“平等”的渴求,并不僅僅只是一張海報和一組廣告的問題。美國高校實行任期制,兼職教授數量龐大,而“名人教授”的到來,無疑擠壓了另一些優秀兼職教授的生存空間。另外,“名人教授”工作量小、薪水多,而非“名人教授”不僅工作量大,薪水也完全不具可比性。
2013年“高薪聘請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大衛·彼得雷烏斯為客座教授”的事情,更是鬧出不少風波。當時,知名新聞傳媒類博客高客網獨家爆料,指出彼得雷烏斯一個學期的薪酬高達20萬美元。爆料文章甚至還提到了他頗為輕松的工作量,“每周工作大約3小時,一學期兩場講座,外加一組研究生協助他進行課程研究、管理和評分”。
反觀紐約市立大學的其他教學人員,全職教授平均年薪從5.6萬到10萬美元不等,兼職教授平均薪水更少,一門課程薪資3000美元,就算每學期教4門課程,年薪也不過2.5萬美元。該校教職員工會算了一筆賬,指出給彼得雷烏斯的這筆酬勞足夠支付全體會員3%的薪水。可想而知,教職工們非常憤怒,譴責學校“既不用這筆錢來資助目前已有的教授,也不管那些有權獲得獎學金的困難同學,反倒愿意用來聘請名人教授!”人們甚至聚集在校基金委員會辦公室外抗議,要求基金會出面解釋。
然而,紐約市立大學并不是開價最高者。彼得雷烏斯在給校方的郵件當中寫道:“我完全可以去別的學校,他們答應給我更高的薪水和更高的職位,你一定不敢相信南加州大學一周愿意支付給我的薪水有多少。”因此,“高薪聘請名人”這筆支出到底占大學校園預算的多少,薪水到底高到何種地步,很難想象。
此外,“名人教授”的到來,還有可能影響教育質量。預算的傾斜使得學校沒有足夠資金支持其他研究,反而壓榨了已有教職工的福利空間,總體看來并不利于學術的長遠發展。NeonTommy網站以兩家大學為例,直言學校聘請大衛·彼得雷烏斯、達納·喬伊亞、阿諾·施瓦辛格等名人當教師,只是花大筆錢做了一個膚淺的品牌廣告而已,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并沒有實質性作用,還不如把錢花在其他實實在在的事情上。
正如美國《大西洋月刊》所問,“名人教授”確實有利于招生,但他們真的會教學嗎?誠然,在“好評”、“一般”、“差評”三個評價等級中,有像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一樣獲得學生好評“笑臉”的,也有不幸獲得差評“哭喪臉”的。已故美國文壇桂冠詩人、最耀眼的黑人女作家和詩人瑪雅·安吉羅曾在維克森林大學任教,但是她的學生對她的總體評價卻很糟糕,“她并不熱愛教學”,“名氣并不能讓人成為一個好教授”。南加州大學大二學生NeonTommy也曾選過“名人教授”的詩歌課,“上完課以后,我就不再喜歡詩歌了”。
考核
除了有名氣,真才實學不能少“名人教授”同樣要制定教學大綱
為了讓學生學有所得,而不是慕名而去敗興而歸,學校聘請“名人教授”時通常會考慮專業背景問題,并不僅僅局限于名氣,還要有真才實學,或者在相應領域取得過突出成就,或者在這方面有過學習和深造。政客教國際關系,演員教戲劇表演,運動員上體育課,這是題中應有之義,很少出現風馬牛不相及的搭配。
在喬治城大學擔任教員的西班牙前首相何塞·瑪麗亞·阿斯納爾,開設的兩門課程分別是“當代歐洲政治”和“泛大西洋關系”,這正是他當政客時的拿手領域。之后,他與前波蘭總統庫斯涅夫斯基一起教授的“政治領導力”課程,也確實有料可說。作為亞利桑那紅雀隊等多支橄欖球隊伍的前教練,DennisGreen雖然從運動場轉到教室,卻不離本行,教的是《體育商務管理》MBA課程。因此,當聽到牛津大學聘請奧斯卡影帝、《紙牌屋》主演凱文·史派西擔任牛津大學戲劇教授時,千萬別感到驚訝。因為他原本就是戲劇專業科班出身,同時還是倫敦老維克劇院的藝術總監,戲劇功力和造詣都非常深厚。
此外,“名人教授”跟走學術路子的教授一樣,同樣必須制定教學大綱,完成教學任務。相比之下,鮮少出現拿著頭銜當幌子、一年只上兩次課甚至不上課的情況。事實上,“名人教授”們為了讓自己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也要花不少心思。在電視節目當中頻頻露臉的資深娛樂作家瑪麗·墨菲,在南加州大學任教之后,就把自己的課程《當今社會的娛樂、商業和媒體》變成了學校里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在她的“教學大綱”當中,每周都有詳細的教學計劃,包括上課內容、新聞小測驗、放映作品、演講嘉賓名單、額外加分等板塊。事實上,不少學生就是奔著“跟知名演員、制片人、記者、影視公司高管等面對面交流”這個念頭去的。不過,想要取得好成績,還得通過“出勤、作業、小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一系列考核。而且瑪麗·墨菲考核很嚴格,因此,還有學長溫馨提示下一屆學弟學妹千萬不要抱僥幸心理冒風險,“想翹課?那你就掛了!”
因為大部分“名人教授”只有教學任務沒有科研任務,因此對他們的主要考核在于學生課堂評價。除了學校的評價系統以外,還有面向所有公眾開放的點評網站,比如全美最大的網絡教授點評網“點評我的教授”。該網站匯集了7000多所學校、140多萬名教師的資料,至今已發布超過1500萬條評論,內容包括外貌、衣著、生活習慣、親和度、授課清晰度,甚至是他(她)有沒有讓學生掛科的“癖好”。如果學生覺得老師很美很帥,還可以給他(她)送上一個人氣“紅辣椒”。在加州藝術學院、紐約大學都擔任教職的“蜘蛛俠”詹姆斯·弗蘭科,就被學生一致認為顏值很高很“熱辣”,分別在兩所學校獲得兩個紅辣椒。
此外,該網站還把教師評價和數據都搬到了Facebook,學生可以直接通過facebook賬號進行搜索,找到各項數據和評價。眾目睽睽之下,教授們其實壓力有點大呢!(朱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