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文創聯盟專訪卜希霆:“特色小鎮”如何創意營造?
2015年10月17日下午,第十二屆海峽兩岸文創聯盟“新實踐•新模式•新藍圖——創意小鎮的共生與成長”主題分論壇在余杭藝尚小鎮拉開序幕,來自高校、行業機構的多位專家學者將就主題開展激烈的討論,提出建設性的言論。在會議間隙,記者采訪了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卜希霆,聆聽了他對特色小鎮創意營造的思考。
卜希霆: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黨總支書記
記者:您覺得杭州地區哪一個小鎮讓您最感興趣?您對浙江特色小鎮有什么感想可以與大家分享?
嘉賓專訪:卜希霆
卜希霆:工作關系,我多次到杭州出差,走過一些小鎮,最近走訪過的余杭“夢想小鎮”給我印象比較深刻。其實,大部分小鎮都是依托自然風光和原有產業做為支持,“夢想小鎮”依托的空間雖然是京杭大運河糧倉,但余杭區通過創意化改造,將“創客”“創業”很好地融入其中,使“夢想小鎮”吸引了富有青春創造精神的年輕人。很多人來到“夢想小鎮”都會在園區門口的巨石拍照,記錄自己留駐“夢想”的情懷;在小鎮的中心服務廳還有馬云等按上的手印,激勵更多人把“夢想小鎮”作為自己新的創業家園。同時,浙江省及杭州市政府出臺了更多政策鼓勵特色小鎮建設,吸引大量文創人士投入到特色小鎮建設中來。“夢想小鎮”同時也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創客空間”,規劃者在小鎮設計中借鑒了包括硅谷、北京中關村等地的建設經驗。同時,“夢想小鎮”吸引了許多從阿里巴巴出來創業的年輕人,被稱為“阿里系”,以實際行動踐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主題。青年人在實現夢想的路上有許多機遇與挑戰,而來自身邊成功的大咖的“創業故事”將給他們更多的觸動與激勵,真正激活青年人的創造力,時空特色和時代特色相融合,賦予“小鎮”可持續的生命力。
其實,每次到杭州都有新收獲,做為我國文創發展的重要區域,杭州這些年文創發展異常迅速,令人耳目一新。今天海峽兩岸文創白馬湖論壇的藝尚小鎮專題論壇,吸引了眾多高校學者的高度關注。而由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與南方規劃設計院聯袂規劃的“藝尚小鎮”,贏得了與會者共同的高度評價,我也很欣慰。如果說1200年前前“杭州市長”白居易先生“修西湖、做宣傳”是當年國際時尙之都——杭州的重要推手,那么今天余杭傾力打造的“藝尚小鎮”必將為“時尚之都”的復興做出應有貢獻,對此我充滿期待。
記者:近日,諾貝爾獲得者寧波籍女科學家屠呦呦在寧波居住過的姚宅進入了公眾視野。這座民國老建筑目前是一座待售的商品房,售價1.5億。這座老建筑今后作為名人舊居被列入文保點還是做商業開發吸引關注。不知道您怎么看?
卜希霆:作為新聞報道,大多新聞會追逐這樣的熱點。其實我們也希望更多的文化名人能夠和小鎮結合起來,讓小鎮能有更多的文化附加值。現在很多地方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大搞“破舊立新”,雖然建了很多新建筑,但也破壞了文化的延續性。如果把舊的建筑同時代特征和文化人士等因素相結合,將進一步增強區域空間的文化價值。近些年許多小鎮“大干快上”搞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甚至把原住民趕出家園,致使文化傳承遭到“斷崖”式破壞,令人痛心疾首。只有“以人為本”、留住文化記憶,才能讓“小鎮”特色保持得更加久遠。
記者:臺灣在新舊產業的交替和結合方面,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就農村旅游方面有什么可以借鑒?
卜希霆:臺灣地區很多學者倡導“社區營造”,我理解就是公民審美教育。大陸很多地方文化建設往往自上而下,脫離民間文化土壤和民眾創造,尤其在民眾審美提升方面缺乏引導,往往政府在主導空間再造和文化復興,而老百姓并沒有參與其中。臺灣在公民審美教育方面卻可圈可點,由學者、藝術家和政府倡導的“社區營造”影響著民眾主動參與日常生活美學教育,讓公眾參與的審美文化多元化呈現。臺灣地區在“社區營造”方面具有自下而上的民眾主動性,大眾業已形成良好的審美氛圍,這也讓文創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和價值想象。如果沒有文化消費共識,文創產品只能是“陽春白雪”,高高在上,無人問津。
新型城鎮化更是人的城鎮化,是人在適應城市發展進程中逐步提升和養成自身的城市文化品格。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必須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保持“人與自然”“人與城市”的和諧共生。而在文創發展中尤其應該在公民審美及鑒賞能力提升方面主動作為。
而版權方面必須形成切實的保護機制。我在臺灣調研,發現很多臺灣文創產品在淘寶網根本找不到,我理解這也是一種保護原創者知識產權的好方法,依法保證版權者創意利益才是文創發展的核心要義。雖然電商促進了文創產品的快速流通,但電商盜版猖獗,對文創發展造成致命傷害,這也是美國把文化產業叫版權產業的主要原因。只有通過立法等方式對文創形成強有力的保護才能讓文創產業有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未來。
(稿件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