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江文化創意園:從水泥廠到文創園的華麗蛻變
杭州之江文化創意園——從水泥廠到文創園的華麗蛻變
杭州之江文化創意園是是杭州市重點打造的十大文化創意產業園之一。園區自2008年始建至今,已成為了一個集聚創意思維、散發創業活力的文創樂園,是一個被稱之為“讓人實現夢想的地方”。之江文化創意園作為杭州的一個新地標,從過去的郊區水泥廠到現在蓬勃發展的文化創意谷的轉變,離不開其獨特的發展模式。
杭州之江文創園南起鳳凰山北麓,北至轉塘街道夢園路,東起杭富路,西至靈龍路一帶礦山區域,外加外桐塢藝術村落。園區圍繞“創意的基地和平臺、產業的集聚和品牌、藝術的搖籃和家園”的功能定位,以藝術設計、動漫游戲、藝術品制造、新媒體四大產業為主導,打造集產業發展、孵化、展覽展示、藝術休閑、特色配套于一體的園區平臺。2011年底,園區總產值已達到5.24億元,占整個之江旅游度假區總量的38.59%。2013年,之江文化創意園在華東地區工業設計園經濟貢獻力排名中位列第二。園區的發展繁榮,離不開政府引導下的全面規劃、精準的定位布局和園區內多元化平臺的打造。
三力合一,全面規劃
“三力合一”模式是之江文化創意園成功之關鍵。早在2009年,西湖區委提出園區建設要遵循“三力合一”的模式,即政府主導力、市場配置力、企業主體力。在政策導向上,西湖區在2011年制定出臺《西湖區“十二五”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指出“全力打造“5核5帶5鏈”產業布局,構建鎮街文創點、文創特色樓宇、文化創意園和產業鏈四層級空間分布的布局思路”;2014年西湖區印發《西湖區打造全國文創產業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形成全區層面的整體規劃。在市場體系上,充分尊重“園區本身作為經濟體,園區內企業是真正主體”的市場規律,充分發揮文創市場配置的基礎調控作用;企業聚集方面,整合和引導資源在企業入駐、專業服務、企業市場拓展、園區產業聚集等方面合理配置,努力調動企業主體力作用,爭取創造“園區內生經濟”,而后轉化為園區發展的持續動力。
精準定位,優化布局
之江文化創意園區的首期項目“鳳凰•創意國際”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由水泥廠改建而成的LOFT創意園區。由于精準的定位,園區完整保留了水泥廠建筑群的質樸感官,和極具層次的建筑分布形態,同時對水泥廠大型組合筒群和LOFT框架進行了內部使用價值的改造,讓水泥廠這一特殊的工業建筑形態煥生為新生的現代創意辦公展示空間。園區提出,“通過雙流水泥廠的改造,探索用礦山資源的模式和途徑,帶動之江地區20多個礦山的再利用,加快推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思路,進行各個產業間的融合發展,指導全面有效的園區規劃,精準確定園區功能定位,形成了“創意的基地和平臺、產業的集聚和品牌、藝術的搖籃和家園”的功能定位,并初步形成了”兩點一線一群”為布局架構的文化創意產業帶。
打造平臺,集聚產業
2014年杭州西湖區《西湖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指出,要把之江文化創意園打造成全國創意設計示范基地,同時成立首個為文創產業人才服務平臺,這也是浙江省首個進駐園區的人才服務站。園區注重打造平臺服務,主要從中外交流、企業孵化、大學生創業、專業活動等四個維度打造專業化、多元化的創新平臺。此外,在配套服務方面,園區設立專項資金,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在打造優良環境平臺的同時優化配套服務,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園區內部大企業與大企業之間聯系密切,形成了良好的業務交往,大企業將大項目分解分包給小企業,形成布局合理、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同時也為小企業提供了成長的“搖籃”。
2015年10月17日,杭州之江文化創意園將成為“創意·創業·創客”為主題的第十二屆海峽兩岸文創聯盟論壇專題研討會的會場,與會嘉賓將一同參觀園區并探討文化產業園區的“創客趨勢”。正是在園區的這些發展因素下,之江文化創意園才可以在短短7年間發展壯大并形成自身的優勢。我們期待在未來的發展中,之江文化創意園通過政府支持和自身的努力,發揮文化創意谷、藝術的搖籃的作用,真正成為一個“讓人實現夢想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