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文創聯盟嘉賓范周:知行合一,做學術上的求索者
嘉賓介紹|范周:知行合一,做學術上的求索者
導語:
他是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博導,聯合國“創意經濟顧問”,他是全國人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起草工作專家組成員、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宣部“十三五”規劃專家組成員,同時兼任文化部“十三五”規劃專家組成員,國家藝術基金規劃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總規劃師、《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規劃》草案編制課題組組長。他,就是知行合一,被譽為“新儒家”的文化學術界代表范周。范周
從全球背景來看,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的興起不僅深深地影響著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結構和趨勢,也創造出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變革模式,“文化產業”已經被經濟學界認為是21世紀最具有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興產業形態。在國家致力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范周教授緊緊圍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以文化產業政策、文化經濟研究、公共文化管理、城市文化規劃、文化立法為研究重點,出版了各種著作(含專著、編著等)近十本,完成了數十個研究報告,發表了百余篇理論文章,為文化產業學科建設及文化發展做出了較大的學術貢獻。他是國內較早提出要開設“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管理”專業的學者之一,是國內較早將新型城鎮化與文化發展融合思考的研究者,同時也是較早從事“文化立法”并呼吁“文化立法刻不容緩”的研究者之一。除此之外,范周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創建了中國第一本文化產業的專業期刊《中國文化產業》(即將改名為《文化經濟研究》)和中國第一本文化產業年鑒——《中國文化產業年鑒》(中、英文版),為中國文化產業的學術交流打造了良好的學術陣地;由范周教授牽頭策劃創辦的“創意中國•和諧世界”文化產業國際論壇、“中國文化產業30人高端峰會”成為文化產業領域的知名學術品牌活動,發起成立的“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已經成為兩岸四地150多所高校之間重要的學術交流和研究平臺。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飛速發展,融合發展趨勢愈發明顯。而在文化產業融合過程中,文化產業發展新業態不斷涌現。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提出制定“互聯網+”計劃,提倡將互聯網與各行各業進行結合,在新領域創造新生態?;诨ヂ摼W的文化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深刻地改變著文化產業的內在結構和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關系不言而喻。范周教授認為,國家對“互聯網+”的頂層設計,必將催生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格局,文化建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在未來的發展之中,“互聯網+”必將成為文化產業跨越瓶頸、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滿足需求、創造需求的撬動點。今年上半年以來,范周教授帶領他的團隊主持編寫了《“互聯網+”與文化發展系列叢書》,通過對各個細分領域如教育、眾籌、閱讀、電視、電影等服務模式、生產模式、傳播模式、文化消費模式的分析,探討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對文化領域的顛覆性影響,有效地豐富了“互聯網+”的產業內涵和文化價值。這是國內首次系統研究“互聯網+”與文化發展,對當下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已開始著手“十三五”文化產業規劃的編制工作。范周教授認為,規劃重在定位,在規劃過程中需立足實際、審時度勢、運籌帷幄。在國家日益重視開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背景下,范周教授帶領他的團隊積極配合國家部委與地方政府研究和參與編制“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承接了多個國家及省部級重點課題: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課題《公共文
化服務保障法》研究及代擬稿、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規劃》、《文化定福莊政策研究及建議》、《“十三五”時期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文化發展重大問題研究》、《新型城鎮化與文化研究》、《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政策研究》、《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規劃》、《互聯網+與文化發展》、《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規劃(2016-2020)》草案起草及相關研究等科研項目,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成果,服務于國家文化發展,走出了一條“基礎性研究服務國家戰略,應用性研究服務部門決策”的智庫型學術道路。智慧需要火花碰撞激蕩,才華需在團隊合作中積累,從多個重大課題的編寫到首個國家級文化創業產業創新實驗區的成立再到成為“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唯一一位文化專家,在文化產業領域,范周教授一直筆耕不輟、辛勤鉆研。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最根本的是人才的力量。年青人是世界的未來,是文創的未來,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卻無法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陶行知先生曾言:“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在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培養模式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創新理念,全面改革,為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體制機制上的松綁,用新思路去培養新的“手腦聯盟”的人才。在范周教授看來,文化產業的人才一定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宏觀視野和戰略思維,能夠摸清國家相關政策,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地”就是要接地氣,深入到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過程中,去了解、去感受一個具體的文化產業項目運作的具體流程。“干中學、學中練”是范周教授重要的育人理念,無論是研究生還是博士生,都在于范周教授的學習實踐中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思辨能力、歸納能力、動手能力,教學相長也在這一過程中“功到自然成”。基于這樣的理念,范周教授不斷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上,摸索出“項目制學習”、“雙導師培養”、“產業基地實習”等適應于文化產業一線需求的育人模式。
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是教育的根基所在。任何領域、任何專業的人才培養,都需要以培育健全人格的人為終極目標,這也是每一個老師的終極夢想。拼命說教,不如言傳身教,與學生一起包餃子、一起聯歡,傳遞的正是潛移默化的力量,正如范周教授所說的那樣:“餃子就像一個人,表里都要精雕細琢,這味道才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