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文創聯盟學術分論壇:小微企業與品牌策略
丁永祥(河南師范大學)在題為《河南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現狀與對策》中提出,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河南小微文化企業呈現了快速發展的局面,但是由于基礎薄弱,當前的河南文化企業的發展還存在著重視不夠、規模小、融資困難、創新能力弱等問題。河南小微文化企業要實現快速發展,還要注意一下問題:提高認識,加強政策支持;提高人才素質和管理水平,提升企業效益;提高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競爭力。
潘燕萍(深圳大學)在題為《小微文化企業的成長困境研究》的講演中提出,在我國文化產業構造中,競爭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不多,小微企業數量繁多而散,整體競爭力不強。文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充滿活力的小微文化企業蓬勃發展、需要構建大中小微企業合作發展的和諧生態系統。而通過研究發現,小微文化企業的成長困境有如下幾點:以企業家的創意為基礎創業但資產較少、管理能力較差;品牌意識強但是社會認知度低;人員少、組織形式多樣但運營效率低。有明顯的“小組織缺陷”和“新組織缺陷”。,并提出三條建議:急促保持小微企業新優勢;培養小微文創企業家;鼓勵小微文創企業抱團,形成大集團聯盟的航空母艦。
張振鵬(濟南大學)在題為《小微文化企業成長環境SWOT-PEST分析與對策》一文中提出,在文化部扶持力度夠、體系和市場趨勢優化的機遇下,小微文化企業還面臨文化消費難把握,消費者消費心理難把握的威脅。通過將SWOT和PEST分析法結合起來,建立SWOT-PEST分析矩陣,對小微文化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進行綜合分析。分析研究發現,小微文化企業成長策略主是把握成長機遇、開發特色產品、樹立責任意識、創新商業模式,優化小微文化企業成長環境的重點是完善制度環境。
王萌(菏澤學院)在題為《視頻網站原創節目的品牌經營與文化策略分析——以<侶行>為例》的講演中提出,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網絡視頻數量不斷攀升的同時,網絡視頻的同質化現象嚴重,民眾對于網絡原創內容的渴望日益迫切。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用戶激增的市場需求,網絡原創節目如何進行自我品牌經營和文化傳播就成為實現視頻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優酷網原創節目《侶行》為例進行分析,旨在探尋視頻網站原創節目發展現狀以及如何更好實現品牌經營與文化傳播。
楊慧(首都師范大學)在題為《NHK大河劇:日本“國民電視劇”的文化品牌價值與建構》一文中講到,大河劇是日本放送協會NHK自1963年起每年制作一檔的歷史電視連續劇的系列名稱或欄目名稱。數十年來,大河劇每年的收視率都躋身該年日本電視節目收視率的前列,大河劇還在日本造成了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影響,被日本人稱為“國民電視劇”;其次,在對大河劇的現象的把握基礎上,本文將重點聚焦日本的電視產業環境,分析公商并軌、電視聯播網制度和特殊法人NHK的運營方式等業界生態因素對大河劇現象的影響,并對新媒體發展的語境下大河劇文化品牌的應時而變做出分析。最后,本文對大河劇的運營經驗進行了總結,歸納出大河劇對我國電視業的啟示。
陳朝霞(浙江財經大學)在題為《我國情景喜劇的創意性營銷策略探討》的講演中提到,中國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將發源于美國的情景喜劇通過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引入到中國來,直到今天,國內情景喜劇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國的情景喜劇經歷了一個由模仿借鑒到獨立發展的歷程,觀眾對情景喜劇也從陌生發展到熟悉和喜愛。雖然我國的情景喜劇整體的發展狀況良好,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本文將追根溯源,在對情景喜劇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在題材類型、人物角色的設計、敘事機制、喜劇元素的運用等方面對其進行深入細致地闡釋,并將從敘事手法、敘事視角、制作方式、文化產業環境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王國偉(同濟大學)在題為《擔當·創新·分享——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創新發展的樣本意義》提出,小百花從初創時被認為是幾乎沒有勝機的出海到30年以后創作上演了49部戲,平均1年一部半的速度的國有的文藝單位,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媒體,不惜版面的深度報道,與火熱的市場形成難得一見的強勢呼應。而理論界和評論界卻相對安靜,顯然,他們還處在短暫的失語之中。藝術產業是個實踐性很強的產業,歷來是實踐領先于理論,而且其實踐本身充滿著想象和審美。在當代中國戲曲界整體面臨轉型、尋找各自出路時,浙江小百花的30年藝術創新發展實踐,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樣本,不但創造了藝術產業可借鑒的現實價值,更是為當代中國藝術產業轉型理論研究貢獻了一個真實的樣本。
王秋月(北京服裝學院)在題為《快時尚服裝品牌個性維度的構建研究》的講演中提出,“快時尚”源于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是有些美國零售商把秀場上的設計產品,將其迅速模仿制造,并抵達店鋪出售。隨著一些國際快時尚品牌如ZARA、UNIQLO等大步挺進中國,發展勢頭愈來愈高漲,新潮的設計和低廉的價格得到了絕大多數的消費者的追捧。截至2014年下半年,快時尚在國內開設的店鋪數已經達到了892家。品牌不僅僅指產品或服務的名稱、標志、符號等,更多的是能夠給擁有者溢價,通過映射在消費者心中形象而增值。品牌如人一樣擁有性格特質,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個性,其中也包含了快時尚服裝品牌。
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楊勝雄主持了會議。
浙江傳媒學院文化創意學院副院長史征對八位嘉賓的演講進行簡單的總結和評議:丁永祥教授提出了包括完善制度、人才培養的建議和對策,強調文化發展必須和其他產業融合才能發展;潘博士從更宏觀的角度對小微企業進行分析提出培養小微文創企業家和鼓勵小微文創企業抱團形成大集團聯盟航空母艦等建議;張振鵬博士應用管理學方法和工具研究,從企業發展的角度提出要在跟觀眾的互動交流上找到符合發展自身發展的模式;楊慧老師以日本國民電視劇為研究對象,介紹互聯網時代電視節目品牌價值的構成和提升;陳朝霞老師從大河劇對我國電視業的啟示提出我們的品牌建構要注重國際化戰略;王國偉提出藝術產業是個實踐性很強的產業,其實踐本身充滿著想象和審美;王秋月指出品牌不僅僅指產品或服務的名稱、標志、符號等,更多的是能夠給擁有者溢價,通過映射在消費者心中形象而增值。北大陳少峰教授也加入討論,提出小微企業在互聯網時代,應該加強小微企業與大企業合作,不能只強調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