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文創聯盟學術分論壇:區域發展與特色文創
李敢(浙江工商大學)在題為《紅色文化產業發展邏輯的轉型研究:融“紅色生意”于“紅色創意”》一文中提出融“紅色生意”于“紅色創意”。運用彼得森等人的文化生產與消費的六面體模型,借用國家、市場、社會三只手理論,對六面體變量重組成技術、法律法規、職業生涯、市場、產業結構、組織結構六個方面。以紅色電視劇產業為例,提出紅色電視劇產業可以視作國內電視劇產業的一個縮影,具有弘揚主旋律的功用。同時提出“紅色生意”太多,“紅色創意”太少、目前紅色產業發展過度商業化、社會及政治效應欠缺豐富性等問題。他提出未來紅色產業轉型當走向著重于社會意義生產的中國品牌發展路徑。
黃玉蓉(深圳大學)在題為《創客集群特質的形成要素及社會影響》講演中認為在李克強總理參觀柴火空間到雙創運動的發展背景下,中國創客空間具有三大區域分布的特征:首先是華北地區充足的原材料供給;其次是長三角地區技術上的優勢,沿海開放和國際化程度;以及珠三角地區充分的原材料供應鏈,豐富的互聯網企業和信息人才數量。此外,用電子創客、教育創客以及孵化性的平臺創客、車間型創客空間的例子說明了開源硬件和先進制造技術為創客運動奠定了基礎,從全球到中國的創客運動體現出一種燎原之勢。認為創客集群能形成的要素包括氛圍、空間載體等。創客志在顛覆和重塑制造業。創客將新創意帶入傳統創造業,促進全面社會轉型。微創新大行其道,創客的創新行為有助于更多微小企業成長起來。創客運動改變教育,培育將科學技術和公益結合到一起更具創新性、效率和包容性的文化氛圍。
張佑林(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在題為《文化產業對西安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的影響研究》中提出,首先結合上海市金融中心,北京經濟中心,提出在一帶一路戰略下,西安定位于代表我們東方的文化的文化中心,它的目標是1千萬人的大都市。其次例舉了大唐芙蓉園、大明宮等成功案例,以曲江模式為中心,在周邊發動文化產業,也可以把房地產等行業也帶動起來,推動西安城市轉型。西安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西安城市產業升級、帶動餐飲、服務、交通發展,改變城市面貌,促進城市消費結構的優化,成為西安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西安城市文化品牌的形成等幾點說明西安在發展文化產業推進城市轉型的可行性。人的理念,人的素質在提高,消費層次也在提高,這些都促進了城市的人力資本的提高。西安動漫、游戲、影視等人才資源豐富;文化產業發展更有助于促進西安城市的對外開放。
周建新(深圳大學)在題為《族群的文化戰略:族群性與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中提出,客家族群的獨特性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人口多;二是廣泛分布于國內17個省和國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三是有獨特和豐富的文化,如古漢語活化石的客家翻譯、民居建筑、各種風俗習慣等,使得客家文化類型豐富;四是具有突出的群體性特征,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越離散,某種程度上越認同。被稱為東方的猶太民族。在閩南強勢的族群下,客家族群隱而不顯,是“隱形族群”。隨著20世紀80年代大選以后,選民作用逐漸凸顯,臺灣客家文化有一個大規模且持久的復興過程。桐花并不是客家人所特有的,為什么在臺灣桐花被視為獨特的文化特征,稱為當地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因為客家人的認同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
秦宗財(安徽師范大學)在題為《城市居民本土戲曲文化消費提升研究》的講演中提出,國家提出打造特色文化資源的文化強省戰略,安徽戲曲文化資源尤為豐富。從大眾消費視角來看,提升戲曲文化是一個出發點和立足點。廬劇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它有很強的典型性。但廬劇市場發展狀況還不夠。通過大眾對廬劇認知度的調查,相關服務的市場認可,對廬劇產品的消費度情況、消費心理預期得出結論,大眾對廬劇文化認可度不高,特別是青少年,他們對廬劇的認可和接收途徑有限,廬劇表現形態和產品形式也不符合大眾需求,文化產品制造和服務市場化程度不高,因而提出從內生動力、外生動力兩個方面建設城市戲曲文化生態圈的構想。
屈燕妮(內蒙古財經大學)在題為《加強草原文化開放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對策思考》一文中提出,草原文化倡導崇尚自然,踐行文化,恪守信義,是中華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他與黃河、長江文化組成中華文化三大源頭。草原文化的開發有利于樹立積極形象,擴大影響力。草原文化融入一帶一路既有現實意義又有挑戰。加強草原文化建設首先要增強自信,提升影響力;第二,要深化對外開放力度,促進與其他文化對話溝通,和諧共處。;第三,要積極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增強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文化認同,群體認同、文化認知度,加強文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合作機制的創新。第四,要強化平臺建設,加強文化交流與傳播,培育國內文化市場,使百姓真正受益。
李艷霞(河南教育學院)在題為《生態美學對構建農村文化產業的審美關照研究》講演中提出,生態美學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一個詞匯,文化產業在構建過程中出現了審美趨同化的一個問題,比如千村一面。對農村自然風景開發的審美觀照而言,農家樂開發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其回歸自然,在物質生活富足情況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把文化和自然聯系在一起。河南太極拳文化作為焦作特色文化產業,作為首批非遺,有非常大的價值。國內一些太極拳愛好者在焦作的推廣主要還是太極祖祠、太極博物館建設、太極文化園建設來弘揚太極精神。太極也可以作為一種意向推廣到全球。今天,焦作太極拳申請“共享太極,共享健康”的吉尼斯主題,把現代人很多追求的養生的東西融入其中。如何真正把太極引入我們老百姓生活之中,帶入背包背回家,也是一個需要思考和希望得到大家幫助的問題。
何圣捷(廈門理工學院)在題為《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背景下福建文化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講演中提出,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福建文化產業要利用和保護好現有文化資源并推動文化創新與轉型,抓住2025戰略機遇,打造“福建制造”,轉變為“福建創造”以及“福建智造”轉變,同時也要實踐沿途國家與地區的金融創新,研究區域創新發展模式。在面臨這些機遇的同時,制約福建的發展因素也還存在。一是文化輸出能力較弱,體現在語言和文化習俗理解上的差異形成的文化折扣現象;二是文化產業項目缺乏有效引領等問題。因此,提出需增強海絲研究學術建設的國際影響力,加強國際上的學者交流,達成國際意識。同時要提升水下考古水平,對海絲文化進行影像化等活化方式進行傳播。
徐淩志(澳門中西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在題為《創意與生態,家居設計新趨勢》講演中,非常注重環保與生態。通過2015米蘭世博會生態設計提名獎案例,將拆遷的上海灘百年老屋保留下來,老屋材料再利用,將上海灘老屋的前世變為生態與創意的今生;創意面具秀是全世界一個創意秀的活動。通過將廢舊紙張回收、打壓、變形制作而成成本幾毛錢的面具,在全國各地開展活動進行面具制作,并通過面具秀得到的面具進行再創作。通過廢物利用這種方式,真正實現環保、低碳、生態,可利用。
洪長暉(浙江傳媒學院)在題為《落地與出海:從理論到實踐的區域文創產業發展》的講演中認為,從亞當斯密的比較優勢理論到麥克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意味著一個重大的理論轉向。在競爭優勢理論指導下,波特提出了“鉆石模型”,因此試圖以波特的“鉆石模型”考察(對比)兩岸不同的文創產業發展因素,為具體的因應措施選擇提供一種可行性思路。文化創意產業生產要素的特殊性就在于,知識和技術型人力資源是創新能力形成的重要稟賦資源要素。從鉆石模型入手,審視生產要素的集聚與供給、需求與刺激、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企業戰略與產業結構等四個不同的要素編織成一張產業發展的網絡,可以探視出不同區域范圍內,文化創意產業從人才到企業的可能性路徑。
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學院院長張偉主持了會議。
濟南大學歷史文化產業學院江奔東老師對十位嘉賓的演講進行簡單的總結和評議:李敢老師運用彼得森等人的六面體模型,提出融“紅色生意”于“紅色創意”;黃玉蓉老師認為創客將新創意帶入傳統創造業,促進全面社會轉型;張佑林提出西安在發展文化產業推進城市轉型具有可行性;周建新認為,客家族群隱而不顯,群體越離散,某種程度上越認同;秦宗財從內生動力、外生動力兩個方面提出建設城市戲曲文化生態圈的構想;屈燕妮提出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要增強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文化認同,群體認同和文化認知度,加強文化交流與傳播;李艷霞指出農村自然風景開發的審美觀照而言,農家樂開發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其回歸自然,在物質生活富足情況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把文化和自然聯系在一起。;何圣捷從一帶一路背景指出要把握機遇,要從打造“福建制造”,轉變為“福建創造”以及“福建智造”轉變;徐淩志非常注重環保與生態,通過廢物利用這種方式,真正實現環保、低碳、生態,可利用;洪長暉以波特的“鉆石模型”考察(對比)兩岸不同的文創產業發展因素,為具體的因應措施選擇提供一種可行性思路。同時總結出此次分論壇選題實際,研討接地氣,立意高遠,步伐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