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同意!合肥學院更名為合肥大學最新進展消息
日前,教育部網站公開《教育部關于同意合肥學院更名為合肥大學的函》,同意合肥學院更名為合肥大學,學校標識碼為4134011059;同時撤銷合肥學院的建制。
函告內容還包括:
一、合肥大學為公辦本科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以本科教育為主,同時承擔研究生培養任務,由安徽省領導和管理。
二、學校要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學校現有專業結構的調整和新專業的增設,按教育部有關規定辦理。
四、學校全日制在校生發展規模暫定為20000人。
教育部在函中表示,望安徽省加強對學校的指導和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資源支持強度,引導學校科學定位、內涵發展,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科產教深度融合,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進一步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重點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安徽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據悉,合肥學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誕生,開放中成長,創新中發展”的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全日制公辦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創辦于1980年的合肥聯合大學,由新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楊承宗先生任首任校長,創辦伊始即實行本科招生。學校實行的“適當收費、不包分配、按社會需求設置專業、后勤社會化”辦學模式,是引領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創舉,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崗村”。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與合肥教育學院、合肥師范學校合并為合肥學院。2018年,學校整體進入安徽省第一批次招生,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9年,合肥學院更名合肥大學列入教育部十三五高校更名規劃調整。2020年12月,學校大學更名報告經省委省政府上報教育部。
目前,學校一個校區辦學,占地面積1585.56畝,擁有全日制在校生15512人。
另據合肥日報報道,“省會大學”,終于等到你!
每一座經濟強市,都渴望有一所以城市冠名的大學。
11月20日,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發布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有關規定以及第八屆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考察評議結果,經教育部黨組會議審議,擬同意設置安徽公安學院等5所學校。其中,合肥學院擬更名為合肥大學。
合肥即將擁有以城市直接命名的大學,成為我國第12個坐擁“省會大學”的省會城市。
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不禁要回望過去,找到創建“省會大學”的初心;還要展望未來,暢想“合肥大學”將帶來哪些驚喜。
突圍:為什么要推動“合肥學院”更名為“合肥大學”?
這既是學校多年建設的水到渠成之舉,也是這座城市發展的應有之措。
目前,我國內地共有20所以省會城市命名的本科高校,其中嚴格意義上的“省會大學”只有12所,“合肥大學”是最新的一個(其余如“長沙學院”等仍以“學院”命名)。
在各自城市乃至所在省份,這些高校多數都是領頭羊般的存在。其中,既不乏以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蘭州大學為代表的“985”高校,也有以鄭州大學、福州大學、南昌大學為代表的新晉“雙一流”高校。
作為新晉崛起的萬億城市,合肥市版圖內共有19所本科高校,其中包括3所“雙一流”大學,且中國科大盛名在外。但總體高校實力與先進地區仍有差距。如,同為中部省會城市的武漢擁有46所高校,其中7所“雙一流”;比鄰而居的南京擁有34所高校,其中13所“雙一流”。
隨著合肥近年來的飛速發展,擁有一座“省會大學”,進一步推動合肥的城市知名度,吸引人才以及科學基礎設施建設,已成必有之舉。
按照教育部規定,辦學規模上“稱為大學的”,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應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數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5%,且一般至少應具有10個碩士點,并且有5屆以上碩士畢業生。
2002年,經教育部同意,合肥聯合大學、合肥教育學院、合肥師范學院三校合并,更名為“合肥學院”。合并之后,合肥學院也獲得了一系列的進步和成就:
2004年,合肥學院獲批“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2009年,學校被安徽省教育廳列為省級“碩士立項建設單位”。
2018年,學校整體進入安徽省第一批次招生,并正式獲批“碩士授予單位”。
……
“合肥學院”更名為“合肥大學”的各項條件均已具備,只差“臨門一腳”。
而早在2016年,合肥學院就明確提出了要創建“合肥大學”的目標。這一目標也獲得了合肥市的大力支持。2023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2023年,合肥學院創成合肥大學。
四十多年的努力即將如愿以償。年關將至,合肥終于將迎來以城市冠名的大學。
變化:從“學院”升級為“大學”,究竟能帶來什么?
從“學院”變更為“大學”,并不意味著學校級別的直接提升。不過,從“學院”成為“大學”,改變的不僅僅是校名。
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中,對“學院”和“大學”進行了層次分明的劃分,在硬件設施、辦學規模、學科專業、師資隊伍、教學科研等方面都有著具體數據的規定。“大學”的起點是大大高于“學院”的。
“合肥大學”的未來也更加可期。
“更名之后,學校的發展將站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對辦學規模、招生生源、學科設置、科研投入等方面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合肥學院學生處相關負責人說。
按照規劃,學校將在“十四五”末,成功申報為博士培育單位,并將在此基礎上,在部分院系申請開設博士生點。“將來,我們也可以培養自己的博士生。”
“學院”更名為“大學”后,帶來的名片效應也將惠及廣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
“我即將面臨就業,今后能夠拿著有‘大學’字樣的畢業證和學位證,在就業時會有更好的競爭力。”“學校升為‘大學’,師資力量上會進一步加強,甚至會有自己的博士生點,我們今后繼續深造的機會也更多了。”面對記者的采訪,學生們可以暢想出更為廣闊的未來。
啟航:永葆改革之志與城市攜手同行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所在城市的哺育和供養。
回顧歷史,合肥學院的發展,始終與合肥這座充滿創新舉措的城市同頻共振。
合肥學院官網的簡介中寫道,該校是一所在“改革中誕生,開放中成長,創新中發展”的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全日制公辦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創辦于1980年的合肥聯合大學。
與當時其他大學不同,合肥聯合大學創辦伊始就實行“適當收費、不包分配、按社會需求設置專業、后勤社會化”辦學模式。在那個大學生上學基本上都是“免費”,學費和住宿費是“全免”,畢業后統一分配的年代,這一模式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創舉,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崗村”。
合肥學院官網截圖
近年來,合肥作為長三角地區正在崛起的新勢力,打造科創名城的腳步愈發鏗鏘,高新產業發展動能愈發激蕩。合肥學院也率全國之先,將德國應用型高校發展經驗本土化,并立足地方,對接合肥新產業,搭建出符合當地實際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框架。
2014年之后,學校便繼續在框架之下做中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改革的結構創新。在此期間,學校的“雙元制”教育實踐探索成為借鑒德國高等教育經驗的成功本土試驗。
“針對合肥重點產業鏈,我們在學科設置上與之對應,按照合肥產業發展的需求培養人才。”合肥學院學生處相關負責人說。
承接城市發展需求,2016年,合肥學院借鑒“雙元制”高等教育先進理念,聯合德國埃姆登/里爾應用科學大學和德國大陸集團共同設置“雙元制大陸班”,深度對接企業對創新型產業工程師的人才培養需求。
大一、大二期間,“大陸班”學生在校學習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基礎課程和德語課程;大三、大四階段,一部分通過德語考試和埃姆登/里爾應用科學大學考核的學生,前往該校學習一年,并在寒暑假期間前往德國漢諾威大陸集團總部實訓中心參加實踐培訓,其余學生則分成不同小組同步進入大陸集團合肥工廠進行為期一年的企業實訓,每半年輪崗一次。
“我們要培養的是具有國際視野,具備一定專業理論素養,能夠解決負責工程問題,參與多部門跨專業寫作,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創新型產業一線工程師。”上述負責人表示。
目前,合肥學院“大陸班”共培養出6屆,共140多名畢業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投身于合肥各大企業,如江淮車企、大眾汽車、大陸輪胎、國軒高科等,為合肥高新產業發展源源不斷輸送人才,創造活力。
11月3日,“合肥請您來”暨全國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合肥站”活動在合肥學院舉辦。全媒體記者張正朋攝
從“學院”到“大學”,無論對于高校還是城市來說,更名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站在新的起點上,還有更廣闊的未來等待著他們一同開拓。
綜合教育部網站、合肥日報、合肥學院網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