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小說寫作試驗作品被推薦雜志社:“中二病”扳過來了
上周,《兒童文學》《讀友》《十月少年文藝》三家雜志社分別接到了一批北京小作家的短篇小說,有19篇之多。這些小說是通過北京作協推薦給編輯部的,它們是作為北京中學生小說寫作的試驗成果,得到了推薦。而這樣的試驗,這么多年來在國內還是頭一次。
大學教授累得中途想放棄
試驗于今年暑假進行,以北京作家協會小作家分會首屆少年作家講習班形式進行,為期七天。課程體系經過了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文學創作研究所所長張檸教授的精心構想,每天由講課、練習、討論三個單元構成。
一周下來,張檸每天講一個主題,小說中的人物、語言、細節、情節、結構等一一講過。孩子們每天寫個四五百字,共完成3000字左右的短篇小說。助教再將孩子們的作品收集、打印出來,分發到每人手中,進行分組傳讀、討論。到了晚間,討論結果會反饋給張檸,由他閱讀作品后再進行點評,為作者接下來的寫作定下主題、走向。
回想這七天,張檸直言不諱地說,“如果再讓我去講,我得琢磨一下,這對身體是個挑戰。”每天上課過后,他累得一句話都講不了,講到一半的時候,甚至想過放棄。張檸給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小學校長講過文學、寫作,但他說,頭一次給孩子們講小說課,卻是最苦的一次。最苦的是“語言轉換”,他每天大腦處于高速運轉中,敘事節奏、敘事結構等小說寫作專業術語,全部轉化為生動的大白話,而且要配合肢體動作。
張檸說,一上來他就給大家設了一條底線,“對文學沒有意義的東西,都要從頭腦里清場。”他還訂出了約法三章,“不寫我們班、我們家,不寫自己的經歷,要通過無中生有來寫。不用第一人稱,要用第三人稱。”他讓孩子列出沒有任何關聯的三件事,再將這三件事變成有關聯的故事。剛開始時,從來沒接觸過小說寫作的孩子們,一下子就蒙了。
張檸的幾位碩士研究生作為助教參與了試驗。賈國梁說,幫助中學生學習小說寫作,還是頭一次,“說實話,我被《海之音》的作者陳玥彤的寫作驚艷到了。”陳玥彤的小說進行到1000字的時候,一度進行不下去,賈國梁發現了其中的亮點,“她寫葬禮、寫死亡,都是非常重大的主題,而且她的敘事脫胎于散文,又超越于散文,有中國詩話小說的影子。”賈國梁出主意說,弱化情節,把文字感覺、美的感覺呈現出來,“后來按著這個走向,這個孩子越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