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盧永根事跡簡介
你知道哪些時代楷模盧永根事跡?盧永根同志獻身科研、勇挑重任,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時代楷模盧永根人物事跡簡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時代楷模盧永根事跡簡介
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我很榮幸在10月19日晚上參加了學習“最美奮斗者”盧永根先進事跡會。全體輔導員、全體學生黨員4000多人參加了報告會,盧永根夫人徐雪賓教授、女兒盧紅丁女士出席了現場。作為一個剛來到華農的學生,我總是想象著盧永根院士拿著飯盒和我們學生一起去食堂吃飯的樣子,那是多么溫馨有愛的畫面!雖然盧永根院士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對黨忠誠、對祖國無限熱愛深深激勵了我。在盧永根院士生前秘書、農學院趙杏娟老師的回憶中,她幾度哽咽,我也濕了眼眶,盧院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著院士的崇高品格。作為一名學生,我需要做的就是始終忠于黨和人民,刻苦學習,將盧院士愛黨、愛國的精神和作風,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中。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他很“小氣”,家里的家具都用了幾十年都沒換新,但他也很大氣,把自己的積蓄都捐給了華農卻絲毫不遲疑。報告會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是什么,讓一個人如此大公無私,把平時一點一滴省下來的、一生的積蓄捐給學校,去世之后還將自己的遺體捐獻?他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盧永根院士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這名老科學家,用無言的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學習盧永根院士無私奉獻、勤儉節約以及熱衷科研的精神,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為人民服務的青年。
800多萬的捐款,華農的這位老校長傾其一生都在為學校、為人民、為國家奉獻自己。雖然盧老校長因為生病住院,我們沒有在校園里遇見過乘坐校巴的他,也沒有見過飯堂打飯的他,但是聽盧老校長的學生說他捐款背后是近乎苛刻的節約,身為教授,他值得我們學習!
盧校長在職期間,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新格局,在華農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技術骨干,了人才斷層的局面和排資論輩的風氣。如今這些中青年技術骨干都成為了政界和學界的優秀人才。在那些人們難以看見的日日夜夜,他為學校長遠發展鋪就了道路。身為校長,他值得我們緬懷!
最讓我忘不掉的是他對黨的熱愛和忠誠,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每個黨員應該學習的所有品質,改革開放之后,一句“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便是他回國的全部理由,“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多么有力的一句話。身為黨員,他應該受到我們敬仰!
盧永根精神
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改革開放后,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詢問他不選擇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的原因,盧永根堅定地說,“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國家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團隊在田間觀察水稻生長情況。
是的,這就是一位農業科學家的赤誠之心、家國情懷。借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發揮“拿來主義”,大刀闊斧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系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后校長;先校長,后教授”的原則。
華農原校辦主任盧吉祥表示,擔任校長期間,盧老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南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1987年的華農的人事改革成為全國關注焦點: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以人才斷層困局,破論資排輩風氣。如今,這些當年破格晉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國__副主席羅富和、廣東省__副主席溫思美、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抗擊非典和禽流感戰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華農原校長駱世明、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泰嶺等,分別成長為政界、學界的優秀人才。
“在那些難以被人看見的日日夜夜,他逐步為學校長遠發展鋪就了道路。”當年被破格晉升的華農原校長駱世明深有感觸地說。
這些年,即便頭上有多個“光環”,盧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誠底色,保持科學家的求真求知熱情和深沉家國情懷,指導學生讀書,看論文,整理著述。
華農校長陳曉陽感慨地說,這就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科學家和教育家應有的品質、責任和擔當!
近日,華農師生和校友在得知盧永根的感人事跡后,深深被盧永根的高尚品格所感動。無數校友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留言:“向盧永根院士和其夫人徐雪賓教授致敬!”
時代楷模盧永根事跡學習心得
盧永根同志是永葆初心矢志奮斗的布衣院士,是____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是新時代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的先鋒典范,是“四有”好老師榜樣和知識分子楷模。他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為祖國的農業事業發展拼搏了70年,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奮斗了70年,充分展現了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的愛國情懷和高尚情操,他的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引發強烈反響。為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學習楷模、爭當先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扎實工作、拼搏奮斗,省委決定,在全省廣泛開展向盧永根同志學習活動。
學習他不忘初心、忠誠如山的政治品格。盧永根同志有著70年黨齡,一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對黨對國忠誠,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他于1949年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放棄在港舒適的生活,在黨組織安排下回廣州讀書并積極領導地下學聯工作。他始終保持崇高信仰,堅決聽黨話、永遠跟黨走,是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矢志報國,在美國留學時,美國的親人曾竭力說服他留下,但他毅然選擇學成歸來報效祖國。面對眾人的疑惑,他堅定地說,“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全省廣大黨員干部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對黨忠誠、堅守初心,把為黨和人民的___作為最高目標,以黨和國家需要為使命,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厚植家國情懷,始終篤定信念、胸懷祖國、胸懷人民,矢志不渝地___、許黨報國。
學習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的擔當精神。盧永根同志師從著名農學家丁穎院士,一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長期奮斗在農業科學研究第一線,是一位杰出的農業科學家。他繼承丁穎生前收集的七千多份稻種,后來逐漸擴充到一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他于1978年主持完成的《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成為我國水稻育種工作者最重要的參考書之一,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創新學術觀點以及相關設想,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他帶領學科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全省廣大黨員干部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愛崗敬業、堅守崗位,刻苦鉆研、勇擔重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強大韌勁,以嚴謹精細、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學習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的崇高境界。盧永根同志長期奮斗在高等農業教育最前線,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和教書育人楷模。他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近,為學校的各項事業發展鞠躬盡瘁。他心系教育,大刀闊斧改革,打破論資排輩風氣,破格晉升中青年學術骨干,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成為全國關注焦點。他還在生活上關愛、支持和資助師生,帶出了一大批現代農業人才,為國家農業和教育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全省廣大黨員干部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培育英才為己任,為事業鞠躬盡瘁,真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努力建設矢志愛國奉獻、勇于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隊伍,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學習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盧永根同志在生活中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節儉樸素的優良作風,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他的辦公室設施簡單,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鐵架床、舊電視。從一線崗位退下來后,他還一直堅持科研工作,每天和學生一起在飯堂排隊打飯。他對自己近乎苛刻地節儉,卻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無私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教育基金;將廣州花都祖傳的兩家商鋪贈與當地羅洞小學作為永久校產,商鋪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學校獎教獎學;還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事業。全省廣大黨員干部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修身立德、甘于奉獻,勤勉儉樸、淡泊名利,發揚傳承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和一心為公、不謀私利的奉獻精神,用模范行動展示共產黨員的人格力量,自覺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為民謀利、為民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