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根的先進事跡
盧永根同志獻身科研、勇挑重任,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盧永根的先進事跡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盧永根的先進事跡(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盧永根的先進事跡(篇1)
盧永根,男,漢族,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祖籍廣東省廣州市,1947年12月參加工作,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9歲。
盧永根同志是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作物遺傳學家,他長期奮斗在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第一線,為農業和教育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先后獲“南粵杰出教師”特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和“全國模范教師”稱號,曾當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2019年被中央宣傳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盧永根同志出生于香港,1947年12月加入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1949年8月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對黨、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及年輕時的學習、革命經歷,讓他毅然放棄香港的優渥生活,不斷成長為ー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進而把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農業科學和教育事業。他的一生育人無數,桃李滿天下,卻始終堅持“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他對學生說,“我堅信,是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只有社會主義祖國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2017年,年事已高又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的他,主動要求成立“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堅持過組織生活。在臨時黨支部學習十x大報告專題組織生活會上,他說“作為一名老黨員,再次找到了自己在解放初期所感受到的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熱火朝天求發展的強烈愿望。”向盧永根等同志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始終把黨和人民事業放在心中,挺起崇高的精神脊梁,自覺用_武裝頭腦,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矢志不渝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
牢記宗旨、心系群眾。盧永根同志一生憂國憂民,兵荒馬亂的年代讓他對民生疾苦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16歲的他在一首詩里寫道,“假如那么的一天到來喲,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屋住,人人有飯吃。假如那么的一天到來喲,人人有書讀,人人都是詩人,都是音樂節.他用一生興農報國,直到年老重病住院,還一直在關心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在幾十年教書育人的實踐中,學生就是他心中的“民”,他堅持立德樹人、鞠躬盡瘁,長期奮戰在高等農業教育最前沿,關愛和支持優秀人才,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專家。2017年3月,耄耋之年的他撐著孱弱病軀,在夫人的陪伴下把一輩子省吃儉用下的8809446.44元捐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和忠誠于教學科研的優秀教師。向盧永根等同志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始終保持鮮明的人民立場,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用知識和本領服務人民,真心實意解民恍、紓民怨、暖民心,與人民群眾心心相印、同甘共苦。
苦干實干、勇擔重任。盧永根同志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2年間,大刀闊斧推動改革,不拘一格選人用人,打開了華南農業大學人才培養的新格局,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深受師生的崇敬愛戴。他勇于創新、敢于攻堅,“科學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辛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輝的頂峰”是他向學生念茲在茲的訓誡。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1978年主持完成的《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成為我國水稻育種工作者最重要的參考書之一,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他勇闖科研難關,和張貴權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他帯領研究團隊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在實驗室里廢寢忘食,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向盧永根等同志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砥礪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意志,激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知重負重、攻堅克難,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豁得出、頂得上,在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中沖鋒在前、建功立業。
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盧永根同志的一生總是面臨諸多選擇,年輕時他放棄留在香港中產階級的家庭中,選擇回到百廢待興、一河之隔的廣州做一個普通的窮學生;改革開放后他又放棄留在條件優渥的美國,而是回到國內潛心任教;曾有人推薦他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要職,他依然選擇婉拒,堅守高校的三尺講合.在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期間,他始終遵循“先黨員,后校長;先校長,后教授”的處事原則,從不為自己和親人謀取特殊照顧,在他辦公桌上的一個筆記本扉頁上寫著他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干ー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點。他一生恭儉、淡泊名利,除捐出畢生積蓄外,還在去世后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事業,用模范行動踐行“把一切獻給黨和祖國”的初心誓言,彰顯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被譽為“布衣院士”。向盧永根等同志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自覺踐行共產黨人價值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盧永根的先進事跡(篇2)
盧永根,廣東花都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1949年8月,他在香港加入中共地下黨。1952年,作為學生的盧永根在華南農學院遇到了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丁穎。
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種資源,后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經過數十年堅持不懈的研究探索,盧永根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華南農學院和華南農業大學校長。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在他的感召下,放棄國外的優渥生活回到祖國,成長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盧永根畢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被稱為“布衣院士”。
盧永根:中國知識分子長期的優良傳統,就是憂國憂民,不光考慮自己,經常考慮老百姓的情況,考慮國家大事。
晚年罹患重病后,他和妻子徐雪賓將幾乎畢生積蓄880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忠誠于教學科研的青年優秀教師和支持開展學術交流。同時,決定去世后把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事業。
記者短評:信念堅定,忠誠如山,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盧永根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這名永葆初心矢志奮斗的“布衣院士”用畢生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老共產黨人的入黨初心,而這,也是激勵年輕一代在新時代堅守初心、砥礪前行的榜樣力量!
盧永根的先進事跡(篇3)
盧永根,男,漢族,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祖籍廣東省廣州市,1947年12月參加工作,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9歲。
盧永根同志一生學農、愛農、為農,全心全意奮斗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農業科學和教育事業。他主持完成的《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成為我國水稻育種工作者最重要的參考書之一,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他和助手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相關設想,被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他常年跋山涉水尋找野生稻,在繼承導師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基礎上,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作出巨大貢獻。他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2年間,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首位,以身作則公而忘私,大刀闊斧推動改革,不拘一格選人用人,深受廣大師生的崇敬和愛戴。他堅持“科學家有祖國”,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他時刻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即便晚年身患重病臥床,仍然堅持參加病房臨時黨支部組織生活,認真學習某。他穿不講究、吃不挑剔,家中一床簡席、四壁白墻,卻將一輩子省吃儉用積攢下的880余萬元全部捐獻給華南農業大學,用于支持農業教育事業,還提前辦理了遺體捐獻卡,去世后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事業。
盧永根的先進事跡(篇4)
盧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他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他畢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被稱為“布衣院士”。2017年,他在患重病期間,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捐給了教育事業,被央視評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他在生前還決定,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最后一次作出自己的貢獻。
盧永根,廣東花都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先后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993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永根同志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20世紀60年代,他協助著名水稻專家丁穎教授組織開展“中國水稻品種光溫條件反應特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對我國各地區水稻引種、地方品種資源的改造和利用、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種選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在紀錄片《南粵楷模》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對盧永根的教誨記憶猶新:“在科研方面,他經常教導我們要實事求是、誠實,對待科研的態度要嚴謹,不能搞花架子。”
在華南農業大學官方微信發布的長文中,講述了盧永根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華南農業大學校長的12年間,大刀闊斧推動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的改革發展,選拔了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干。
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認為,盧永根院士對學校的長遠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到了1986年年底,整個大學的教師結構是個斷層,那個年代的職稱評選權力在上級,他為了推動學校年輕人才的發展和成長,專程去北京找當時的農業部長匯報,并且提出要在我們學校一批優秀的中青年中選拔一批任職年輕教師,破格提拔。”
“生活過得好,不是單純地追求所謂舒服……”盧永根同志生前無數次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把一生獻給祖國。學生們對他的印象也是如此:“從他的衣著、打扮來看,他就是一個很樸素的老人。我們平常一起吃飯都會遇到他,他就會拎個小飯盒,一起去飯堂。”
晚年罹患重病后,盧永根將畢生積蓄880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忠誠于教學科研的青年優秀教師和支持開展學術交流。同時,決定去世后把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事業。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龍新望曾經在節目中深情回憶:“他用他虛弱的身體,顫顫巍巍地把整個牛皮紙包著的銀行存折拿出來,來輸密碼。”
記者找到了此前盧永根在采訪中對學生勉勵的錄音。殷殷囑托中,赤誠之心滿是期待:“我非常興奮,非常感動,看到我們國家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我希望他們在社會上繼續努力工作,為國家作更大貢獻。”
記者昨天(12日)聯系華南農業大學,校方表示,根據盧永根同志本人生前遺愿及家屬意愿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因為按照盧院士的意思,他想一切從簡,也不開追悼會,他也不想打擾他的家人和學生。”
昨天(12日)下午,不少學生自發來到華農院士廣場盧永根院士的雕像前,手捧花束深切悼念和緬懷。
老校長,一路走好!
盧永根的先進事跡(篇5)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是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作物遺傳學家。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祖籍廣東省廣州市,1947年12月參加工作,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9歲。
盧永根同志曾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南粵楷模”“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僑界杰出人物”等眾多榮譽稱號。在他身后,又先后被追授為“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追授盧永根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縱觀盧永根一生走過的道路,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對黨、對祖國無限熱愛,毅然放棄香港的優渥生活,把畢生精力都獻給祖國的農業科學和教育事業。他學高德馨、治學嚴謹,滿腔熱情投身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廉潔奉公、甘為人梯,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2年間,大刀闊斧推動改革,不拘一格選人用人,從不為自己和親人謀取特殊照顧,深受師生的崇敬愛戴。他一生恭儉、淡泊名利,將一輩子省吃儉用攢下的880余萬元全部捐獻給學校,并在去世后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事業,用模范行動踐行了“把一切獻給黨和祖國”的初心誓言,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為我們樹立了可親可敬可學的榜樣。